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2345 2017-09-27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闻出版界的专家,您是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
于殿利:我所理解的文化自信有三点,一是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信心。商务印书馆120多年的历史就是体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我们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自创办之初就将“整理国故”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出版了被后世称为传统文化集大成的《辞源》,还出版了影响后世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
二是不妄自尊大,不盲目排外。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其开放性和交往性,任何封闭的文化都会因吸收不到更多的营养、感受不到更多的压力和竞争,而逐渐丧失活力与动力。商务印书馆在引进西学方面是走在前列的,我们策划、出版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为代表的翻译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呈星火燎原之势时,又较早地出版了《资本论》等20余种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学说的最重要传播基地之一。
三是积极倡导和展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共同创造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过程中,都贡献了各自独特的智慧。倡导和展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态度。胸怀是认可、尊重和赞赏;态度是客观、理性和科学。无论是胸怀还是态度,都体现出一种自信,一种文化自信。
记者:现在人们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您认为该怎样对外传递好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
于殿利:“走出去”的含义有两个:一是让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二是在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为人类文明奉献我们自己的精彩。
现在各出版机构都高度重视“走出去”工作,积极创新思路和方式。对商务印书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把我们标志性的、承载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精华的工具书翻译成世界各国语言。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全世界推广《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多语版本。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我们终于在2016年与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达成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汉英双语版合作协议。未来我们还将以此为基础,把这两部承载国家文化的辞书翻译成多语种的双语版本。
工具书之外的另一大领域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经过多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发现外国出版商和读者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等鲜活的东西更感兴趣。为此我们应时而动,将我们策划的几套反映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研究理论成果的学术图书推荐给这些世界知名出版机构,包括“中国道路”系列丛书、“国家治理丛书”等,现在均已签订外文版输出协议。此外,我们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在海外也很受关注。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文化事业作出部署,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于殿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都有明确的指标,发展到什么程度大家都能看得到。建议对文化发展也设立明确目标,加入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让人们对文化的发展也能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记者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