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勾画旅游业发展蓝图
1326 2017-04-09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历史与现实是相通的,文化精神就像血脉一样具有深远的传承性,它承载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我们“到哪里去”的美好愿景。毫无疑问,浙江40年的改革发展,独特的地域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内在推动作用,因而,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探寻浙江改革发展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价值。
藏在历史深处的“实学”传统
文化精神是一种深沉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特定群体的生活性格和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精神样态,作为方法论贯穿到特定群体的实践逻辑之中。浙江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与浙江先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的“实学”传统紧密相关。早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的先民已经在余姚河姆渡繁衍生息,率先种植水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先秦时代,范蠡曾提出较为成熟的商业理论,启发浙江先民的商贾实践。唐宋时期,杭州、宁波(明州)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发达的商品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成为浙江文化历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的素质与精神面貌、品格特征等主观因素,取决于其客观的生存方式,又会反制约于其生存发展。浙江先哲们的学术思想强调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精神,突破“程朱理学”的传统范式,倡导讲求“实学”的主张。无论是浙西学派的顾炎武、阎若璩等人,还是浙东学派的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人,都曾将“适用”“应务”作为治学之道的价值准则,倡导“有用之学”,批判“无用之学”。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先哲们开明务实的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为浙江先民摆脱“重农抑商”的传统偏见提供了“四民异业而同道”“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理论支撑,促进浙江商贾贸易繁荣,培养了浙江经久不衰的商贸文化、商帮文化。比如,在海内外享誉盛名的宁波帮。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甬商”:“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浙江先民长期深受义利双行、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熏陶,这种“实学”传统也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浙江人。这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实学”传统,是构成今天浙江人不尚空谈、注重实干、追求实效的精神品质的重要源头。
走在时代前列的“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诞生于浙江大地,今天,它依然激励着5600多万浙江儿女。97年前,一条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船”从浙江嘉兴南湖起航,由此逐步扭转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趋势。习近平同志曾说,“‘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都可以从“红船精神”中找到历史渊源。“红船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不断鼓舞和滋养着浙江人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浙江传统的商业精神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被重新激活出来,埋藏在历史深处的企业家精神与被赋予新的时代阐释的“红船精神”交融交汇,共同植根于浙江改革开放的实践土壤之中,激发出浙江人民强大的实践伟力。2005年,习近平同志从三个方面概括了“红船精神”,他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红船精神”引领浙江的改革开放实践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方向前进,浙江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也惠及数以千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赋予“红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是激励浙江党政领导干部带领浙江人民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重要精神动力。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浙江人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凭着聪明才智与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
不断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与“红船精神”的革命传统,在浙江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实现“汇流”,必然会在新的时空下聚合成全新的精神样态,为浙江人始终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前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和精神食粮。这种全新的精神样态就是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早在2000年,浙江就曾提炼出16个字的“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2005年,浙江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又进一步概括精炼为12个字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进一步凝练,并不只是在语词上更加精炼,这背后反映出浙江改革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特点。如果说2000年提炼的16字“浙江精神”强调的是干劲、拼劲、闯劲,那么,2005年进一步提炼的12字“浙江精神”则更加凸显了浙江改革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内在统一。这表明,浙江的改革发展开始迈向了新的发展境界。
“浙江精神”作为反映浙江改革发展基本面貌和价值追求的社会意识,它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从目标导向上看,新提炼的“浙江精神”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表达了浙江人民对改革发展更加多样化、更高水平的美好期待。从问题导向上看,新提炼的“浙江精神”针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比如弄虚作假、矛盾并发、诚信缺失、后劲不足等等,旨在引领浙江的改革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前瞻性发展思路,都深刻地诠释了“浙江精神”的实践逻辑。
在改革发展浪潮中形成的“浙江精神”不会一成不变,它是时代的产物,必将在浙江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阐释。因而,“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特点,恰恰表达了浙江人民对改革发展的新期待、新诉求,恰恰表达了浙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必须强调的是,浙江改革发展的文化精神,并不是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红船精神”的革命传统、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拼凑叠加,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层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今天的浙江人“从哪里来”,传承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就是要植根历史的深处不断吸取丰厚的精神养分;今天的浙江人要“到哪里去”,弘扬“红船精神”的革命传统,就是要牢牢站稳浙江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天浙江如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怎样走好“新的长征路”,适时凝练“浙江精神”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引领浙江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问题导向,迎难而上,进而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发展境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发展的硬道理更多更公平地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