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社等共同举办“唯物求真改革创新
2006 2018-10-17
央广网7月14日漳州消息(记者 吕叶松 通讯员 庄晓玲 郑游楚 许丕赞)7月11日上午,福建省漳州开发区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在石坑社区保泉宫为漳州开发区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台送王船”民俗信仰举行揭牌。该项目的揭牌是漳州开发区管委会在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漳州开发区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标志着漳州开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加快实施阶段,对进一步推动漳州开发区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首个非遗项目揭牌 开启文化保护新序幕
石坑社区保泉宫信仰的“送王船”民间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每逢丑、辰、未、戌年间四年举行一次“送王船”习俗活动,本意是为了送瘟神,俗称“做好事”,是长期流行于闽台渔村的民间习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经济飞速发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快速流失,亟需得到有效的保护。
“文化在于积淀更在于传承,保护非遗就是记住乡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开发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启动,让开发区更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局长黄清亮表示,开发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更加及时有效保护。
漳州开发区虽只有四个社区,但闽南传统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区内有南炮台、郑成功枪城、浦东宫遗址,以及历史较为久远的古厝6处、古树25棵、荔枝林1片,其中,南炮台遗址、郑成功枪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沙社区古厝建于宋朝初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此外,开发区还有传播祖师香炉与香火、奉祈池王爷神诞 、游火巷、祭祈“姑爷祖”、蜈蚣艺游境、攻炮城、大鼓凉伞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与宗教信仰,这些古迹和民俗活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的土壤。
坚持保护开发并举 做足历史传承文章
漳州开发区自建区以来,就一直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结合开发区历史和文化特点,为历史古迹的保护留足空间,在开发区建设中严格划定建设区域,对南炮台、枪城遗址进行保护性规划开发,避免其在建设中遭到破坏。
“古遗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囊括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保护古遗址就是拓展文化传承的现实环境,也是开发区未来文化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立足点。”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局长黄清亮表示。
近年来,漳州开发区依托山海资源,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过程中,积极发掘、修缮区内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将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为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打造海防特色文化,开发区多次投入资金对南炮台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将其建设成为海防主题公园,进一步发挥其在旅游、国防教育中的作用,如今的南炮台公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枪城公园也正加紧规划建设,将着力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教育和旅游休闲功能的景观。2014年,开发区还成立了浦东宫保护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收集历史资料,将按照历史原貌对浦东宫进行修复,同时结合周边百年荔枝林进行旅游宣传策划,以带动开发区的旅游发展。
为更好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漳州开发区还注重深入挖掘每个乡村的文化根基和特色资源。2016年,漳州开发区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公用事业管理局、社会发展局联合对全区四个社区“五古”(古厝、古树、古街、古桥、古牌坊)进行了摸底调查,进一步核实了各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古树保护工作,对所有百年以上的古树进行挂牌、喷洒农药,同时划片区做成古树公园予以保护。今年,还将继续开展相关工作,对6座百年以上的古厝进行修缮和维护。
举办特色民俗活动 让历史融入现代生活
近年来,漳州开发区高度重视社区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并将民俗文化发掘和保护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立足点。漳州开发区文化与旅游发展局从2012年春节开始,已连续多年举办新春游园活动,活动中有闽南传统的舞龙、舞狮、大鼓凉伞、腰鼓阵、蜈蚣艺、木偶戏、高翘、芗剧等表演。此外,开发区还利用社区节庆、社区春晚等载体,依托社区老年协会、社区文化中心等社会团体,经常性地组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活动的让传统民间艺术以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增强了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特殊的乡土文化成为沉淀在每个人心中的文化密码,推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队伍中。
此外,为更好地发掘漳州开发区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2015年漳州开发区还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并通过召开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座谈、民俗采风、组织编撰系列丛书等措施,为推动区域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民间文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