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综述

Admin 2018-12-22

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综述

  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一个边陲小镇就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深圳城市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勇攀艺术高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文艺人才。

  文艺人才,特别是文艺名家,是深圳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的中坚力量,是深圳文艺持续繁荣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总结和展现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文化创新和文艺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更好地彰显深圳文艺品牌,建构城市文化形象,今年深圳推出了“深圳文艺名家宣传推广计划”。通过对深圳本城文艺名家的推广,营造深圳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扩大深圳对文艺人才的吸引力。“深圳文艺名家宣传推广计划”将要长期持续地一批一批地推出深圳各界的文艺名家。胡经之是2018年首批推出的三位深圳文艺名家中的一位。

  作为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胡经之是最早到深圳工作的全国著名学者之一,是深圳大学中文系及特区文化研究所的首创人物,堪称深圳文化的拓荒者。他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来到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深圳大学,深耕深圳文化建设三十余年,见证了深圳文化、学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深圳学派的杰出代表。11月27日上午,“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深圳图书馆举行,来自深圳本地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畅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胡经之的学术文化贡献。据了解,举办这次研讨会,旨在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胡经之在学术创新特别是在深圳文化创新和文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进一步加深对深圳学术文化和文艺发展现状的理性认识,明确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会议由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宏海主持。

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综述

  将在北大的影响力带到深圳

  1984年,胡经之来到深圳,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深厚的情缘。他是深圳大学中文系的创建者和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创会主席,为深圳学术文化的奠基、起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深圳文化的拓荒者和领路人。研讨会上,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致辞表示,胡经之对深圳文学艺术界的贡献至少有三点:一是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高级人才;二是扶持了一批优秀文学艺术家;三是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文艺评论队伍。李瑞琦说:“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已走过38年的历程,胡经之先生已85岁高龄,学术生涯逾60多年。但他仍关心深圳文化艺术的发展,坚持在学术研究的岗位上,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深圳,这种精神实在可敬、可佩。”

  在深圳大学原校长章必功看来,胡经之对深圳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深圳的一面学术旗帜,“在深圳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令他记忆深刻的是,1988年的时候,当大部分最初曾参与创办深圳大学的学者都选择回去北京,而胡经之却坚持留在深圳。“胡老师的坚持对深圳大学整个人文学科团队起了定心丸的作用,所以他一直是深圳大学的人文学科掌舵人,而且整个广东省文艺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胡老师的影响。”

  广东省人大常委、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郭杰发来书面发言,他表示,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总结胡经之在学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弘扬他的锲而不舍、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对我们进一步推进事业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胡滨表示,胡经之对深圳学术界、教育界,以及对深圳文化的精品创作、艺术评审、组织工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胡经之将他在北京大学时的影响力带到深圳,在深圳创立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不断实践中对深圳的文化发展发挥了深厚的推动作用。

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综述

  深圳一个符号性的存在

  作为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开创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胡经之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就提出了构建文艺美学的构想,并身体力行,力推文艺美学的学科构建,最终使之发展为中国学科建制中一门独立和独有的学科。当来到深圳后,由于敏锐观察到我国的文化现象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胡经之又开始进行新的文化创新思考。由此深圳成为胡经之人生中另一块重要的学术地标。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尹昌龙认为,胡经之不仅是深圳大学,也是深圳一个符号性的存在。他指出,胡经之的学术研究有三个转向值得注意:一是从美学向文艺学的转向,二是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的转向,三是从个人的学术研究走向群体性的学术市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则认为,胡经之一本初心,坚守信念,弘毅终身,笔耕不辍,造福后人。这些特点成就了胡经之的一大贡献。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吴予敏表示,胡经之是一代杰出学者的典型代表。他矢志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创建了当代文艺美学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学术领军人才,为深圳特区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发挥了奠基和引导的历史作用。

  “深圳有胡先生这样的学者,学术文化的形象和高度不容置疑。”关于胡经之的学术创新在深圳学术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吴俊忠认为主要体现在首先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搭建了高层学术平台,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大学主办的三次高层次学术会议,让深圳这座新兴的特区城市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次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种树育材”。

  深圳文化创新实践的积极参与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胡经之的带领下,深圳大学中文系为深圳培养了一大批早期建设急需的大专和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他在深圳大学创建了特区文化研究所,办起了特区文化研究生班,为深圳培养急需的文化艺术高级人才。如今这些人才大多活跃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胡经之提倡文学艺术的发展,必须一手抓创作一手抓评论。为此,他身体力行,通过撰写评论对一批深圳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给予鼓励和扶持。值得一提的是,胡经之在1995年倡议创办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早了近20年。在他的支持下,深圳大学一批知名教授都加入了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壮大了深圳文艺评论力量。

  “胡经之先生是深圳文化的守望者,是深圳文化创新实践的积极参与者。”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继会认为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原创的学术著述,重塑深圳文化形象;二是热情关注和扶持深圳文学艺术的发展;三是在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关注、参与深圳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建设。“胡经之先生关于深圳文化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如何在学院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的对应关系中,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守正创新,动静有序,是一门大学问。他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理解、判断,是以活泼泼的、火热的现实为基础,并融入个人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借重长期理论研究所积累的理性思维。惟此,他的思考与建议才显得从容务实,他的文化创新实践才更具启示意义。”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也认为,胡经之的文艺评论,以“美学的、历史的、实践的”独特品格,紧密结合特区文艺创作实际,紧密结合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文本,做出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他抓住深圳出现的新问题、疑难问题,将学术重心从搞‘大洋古’(即大项目、西方的、古典的)转向现实‘新精尖’,将‘国际视野、深圳情怀、解决现实问题’这三者统一起来。”

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综述

  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真善美

  胡经之如今年届85岁高龄,学术、教育生涯逾60多载,真正可谓几十年如一日都在为追求真善美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他一生著作等身,学术地位举世公认;同时,他心态平和,做人低调,处事审慎,平易近人,是我们身边最容易亲近的一位学者和长者。更难得的是,他热心提携和培养学术新人,除了带博士生外,还通过吸纳新人、为他人著作写序、带领后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培育了一批学术新秀。胡经之及其厚实的理论著作已给深圳文艺矗立起了一座无可争议的文艺“高峰”。在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炽手可热、城市发展也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时,我们尤其需要认真总结并确认胡经之包括其他深圳文化精英之于深圳的独有意义。

  作为胡经之的学生,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李健表示,胡经之的学术人生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又有独特的个性色彩。他是中国当代一位特立独行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其学术人生自具特色。

  “成为先生的学生让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黄玉蓉也是胡经之的学生。在她眼中,胡经之是一位良师,以其独特的人生智慧和治学经验启迪着她的学术路数。

  胡经之之于深圳文化学术的影响无远弗届。诚如郭杰所说,当胡经之毅然选择留在深圳,就让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敢于探索的城市,同时也具有了文化的深沉积淀和历史的厚重沧桑,与千百年来的华夏文明传统承接得更坚实了。“可以说,正是有了胡经之先生,伴着海风习习吹来的深圳文化气息都显得与众不同,更增添了深邃的魅力。”

上一篇:代言新广西 海丝文化 让历史告诉今天
下一篇:牟宗三的历史哲学:生命体、文化形态与三统并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