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故事,浙江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Admin 2019-09-17

  浙江在线9月17日讯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在乡镇和农村。为此,我省有针对性地启动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工作。

  2015年,浙江省政府确立10个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市县为重点县,省级财政专项投入1亿元,以两年为一个提升周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17年9月,省政府在此基础上又确定10个县(市、区)为第二轮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全省上下积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建设步伐,推动区域文化均衡发展。

  两年后,我们走进第二轮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之一的江山市,沿着他悠久的人文历史,感受当地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迈出的新步伐。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粮仓改建文化站

  江山建县始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距今已有1398年,自古人文璀璨。历史上,这里出过400多位进士、10多位尚书、4名文武状元;近代以来,这里涌现3位共和国将军、6位院士。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关,荟萃多少历史故事;近年来,一首首村歌唱到全国舞台,群众文化搞得红红火火。

  但就是这样充满文艺气息的山乡小城,文化战线的干部却时常觉得苦恼。他们到底在苦恼什么?

  走进江山市文化馆的院子,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这幢修建于1989年的四层小楼,由一家服装加工厂改造而来。空旷的过道,狭小的办公室,破旧的馆舍,显得有些寒碜。

  “我们婺剧研究院的馆舍就在隔壁,也是这么旧。演员在排练室里,连个跟头都翻不过来,生怕撞到天花板。”江山婺剧研究院副院长、资深演员傅晓明苦笑着说,设施陈旧影响演出效果,遇上大型活动还要向外地借设备。

  “前些年刚调到文化馆时,我把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走了一圈,发现了很多硬伤:面积不达标,配套不齐全,共用场地,设施陈旧……”江山市文化馆馆长朱锡群道出了江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硬件。除了新建于2009年的江山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文化馆、婺剧研究院,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已无法保障日常工作所需。

  2017年,江山市被省政府列为第二轮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之一。这让文化战线的干部欣喜不已。一场补齐公共服务文化短板的行动就此展开。

  缺场地,如何补?2018年,江山市对照《浙江省第六次全省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的要求,投入1300多万元,开展乡镇(街道)文化站整改提升建设,因地制宜,采用租赁、置换和装修等多种方式对站舍进行提升。

  “我们重点突出品质化、特色化,使各自的乡村文化亮点融入文化站建设。比如虎山街道文化站就在市区图书馆旁边,我们就弱化图书室,扩大排练厅的规模。”朱锡群说,经过提升,一批码头文化站、江南民居文化站等特色文化站纷纷涌现。

CshKIF1_x3-Ador4AALRA_I6-Ps961.jpg

坛石镇乡镇综合文化站。 陈恺文 摄

  走入江山市坛石镇新建的综合文化站,两幢圆圆的建筑格外醒目。这是过去用于储存100多吨粮食的双连体“土园仓”。

  坛石镇宣传委员邵瑛瑛讲起了文化站的前世今生。“原坛石老街文化站设立于1995年,经历过3次搬迁。2016年搬到坛石村活动中心,后因设施陈旧,被鉴定为D级危房。2017年4月,新的综合文化站选址到了镇政府后面的老粮站。”镇政府斥资258万元收购粮仓,并在修缮中尽量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我们挨家挨户收购小土瓦,多次前往定家坞村请老师傅祝新华传授用黄泥来防水防潮的技术……”

  如今,废弃的老粮站变身为新型文化站,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和文化传承,也成了坛石镇农民文化休闲的精神高地。

  更令大家欣喜的是,总投资约3.2亿元的江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二期项目已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今年底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计划于2021年7月建成投用。未来在这里,文化馆、图书馆、小剧场、艺术馆、青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一应俱全。2019年6月,总投资15亿元的虎山运动公园项目也已正式开工。

  “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推进江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江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柴琼颖说。

  从“要我演”到“我要演”

  村民站上大舞台

  场馆建起来,设施添进去,只是第一步。基层公共文化搞得好不好,还得看“人气”。

  8月27日,江山市文化馆推出秋季免费培训班,萨克斯、非洲鼓、爵士舞、声乐等7个班,共招收近150人。上午9时30分,报名通道一开放,便遭遇“秒杀”。

  江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徐波说:“这还不算啥,过去只有线下报名的时候,排队的人能从四楼排到一楼甚至楼外的马路上。”

  老百姓对文艺的热情,使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江山市全面深化文化干部、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齐头并进。首先,全市19个乡镇(街道)均配备1至2名文化干部,共有38名文化干部,其中35周岁以下占比74%。年轻的队伍给文化生活带来活力,也带动了文艺团队的发展,壮大了文化志愿队伍——全市共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636支,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城市书屋志愿团队等已成为品牌志愿团队。

CshKH11_yAWAYOZPAAJb-vPo3k8480.jpg

《你好,江山》演出。 沈天法 摄

  被评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以来,江山市依托文化馆的专业力量,优选部分民间文艺团队进行精心培育,让文艺团队到各个文化礼堂进行展示。大家都特别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不久前,浙江省文化馆“耕山播海”优秀文艺团队及文艺骨干培训班走进江山,形体礼仪导师蒋梦瑶给60多名农民艺术团形体队员上了一课。映山红越剧团团长金春芬颇有收获,她说:“过去,我们越剧团主要是跟着名家选段的录音,摆摆身段。经过培训后,我们上了台能开口唱了,身段也更好看了!”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老百姓提升了文化自信。”朱锡群感同身受地说,“文化礼堂刚建设时,我们就提出每个乡镇、每家文化礼堂都要培养文艺队伍。最开始,大家什么都不会,创作遇困难就向我们求助。市文化馆的干部三天两头下基层,有时候几乎一周五个工作日都在村里。现在,许多乡镇已经能够自编自导自演一台戏。”每年,江山市文化馆还根据团队的公益活动演出场次、服务质量以及参与人数等进行量化评定,对文艺团队进行考核,有效激发各个文艺团队的创造力。

  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重大赛事的磨练和规定制度的考核,这些民间文艺团队不断提升水平,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村歌,就是检验江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的一面镜子。如今,江山市已建成190个文化礼堂,创作200多首村歌。一大批优秀作品获全国性大奖,先后获得“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乡村好声音”等荣誉称号,不仅唱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还入选G20杭州峰会“国礼”。

  今年5月,2019年江山市文化礼堂全民大合唱活动首场开唱。“为了让村歌深入民心,比赛要求,只要是有村歌的村,就要组织40至60人的团队来一起合唱。”江山市文化馆声乐干部、创作了100多首村歌的作曲家陈宏君说。

  “碗窑美,碗窑美,最美是山水……”在“文化礼堂全民大合唱”碗窑乡站,村民祝云英带队演绎了村歌《碗窑美》,歌声婉转动听,打动了不少人。各村参赛的村民都穿着礼服,化着精致的妆,和平时完全变了样。“很多人是第一次上台唱歌,没有什么技巧,但都努力地亮出声音。不少唱得好的,会带着大家练习,也有专业的指挥来指导。”凤凰村村干部王艳平说。

  “碗窑乡专场一共演出了16个节目,本来因为时间太长想删掉几个节目,可是每个村的积极性都很高,最后只好让大家都上台表演。”陈宏君说,全市将有百余个村庄、万余名村民接力参与该项活动。

CshKH11_yAWAPm-AAAEVXmyhxM0842.jpg

江山文化艺术中心效果图。

  从“补短板”到“金名片”

  打造文旅新品牌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最终在于惠民。近两年,江山市持续推出免费的文化培训、讲座、阅读、展览等多项活动。据统计,2018年,该市共送书下乡3.5万册,送戏下乡282场,送电影下乡4100多场。

  文旅融合后,如何让江山的文艺队伍发光发热,推动江山全域旅游共同发展?为此,江山市精心打造了一出大戏。

  “山有魂,水有源,初心如从前,来时路,不能忘,薪火永相传。”8月18日,浙西地区首个大型实景演出《你好,江山》,在大陈乡大陈村汪氏宗祠前的村歌广场上首映。

  该剧围绕“家国之情”,讲述了江山民众与红军共同奋战取得胜利、开创幸福生活的故事,共分为《古道江山》《多娇江山》《幸福江山》《你好,江山》四部分,融合了江山婺剧、廿八都山歌、江山村歌及红色抗战历史等特色文化元素。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几十名挑夫、村姑们踩着节拍依次出场,一个欣欣向荣的农家劳作场面,展现在观众眼前。“轰……”耳边,响起飞机的轰炸声,眼前,一个个水柱被“炸”起,演员们“慌乱”奔走……在特效灯光映衬下,让人仿佛置身那个战乱的年代。

  这震撼的现场效果,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演出从5月开始筹备,经历数不尽的艰辛。在连日高温下,大到一吨重的道具飞机、高12米的“江郎山”,小到手榴弹等,共16种近500件道具的制作;舞台布景、表演台搭建、线路检查……工作人员一刻不停歇,加班加点赶工期。

  值得关注的是,近300名演职人员中,除了江山婺剧研究院的专业演员35人、少儿演员40人,其余的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江山普通群众。

  “刚开始彩排时,我们心里是发慌的。演员平均年龄五十来岁,最大的74岁,绝大多数都是精于耕种的农民和穿针引线的主妇,毫无舞台表演经验。但是他们特别肯吃苦,展现了与专业演员相媲美的职业精神。”该剧总策划周国清说,她们走出村口,走进“危难的岁月”,置身“战火的现场”,共同以“血肉之躯”,回答了“江山”的由来,回答了“幸福”的定义……

  在剧中饰演“老红军”和“山上挑夫”的杨井森,已经73岁,只要有排练他必到场。演出场地设在广场上,没有遮蔽物,他常常在太阳底下一晒就是大半天。他说:“整个夏天,我们为这场剧排练了好久,哪怕热得满头大汗,也都不敢马虎。”

  “《你好,江山》是江山市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红色题材剧目,是江山市传承红色经典、探路乡村振兴、丰富旅游资源、展现农民风采的文旅融合产品。”江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姜淑芬说,目前,该剧还在精心打磨修改中,以后,它将作为江山旅游产品,每周一次固定在大陈村演出,吸引游客驻留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品牌特色更加鲜明,长效管理更加科学……两年来,江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变化巨大,成为我省“十百千”工程的缩影。而纵观70年历史长河,只有大力补齐短板,才能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城乡无差、区县无差、人群无差的新局面。

上一篇:2019上海崇明生态文化旅游节即将启幕
下一篇: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高校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