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1201 2017-07-27
李波 曾珍 张荣佳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和四川的重大发展机遇,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重庆、四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题中应有之义。成渝两地要形成合力,在传承巴蜀历史文脉,培育文旅消费市场,搞好对外文化贸易,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催生发展内生动力。重庆和四川地域相接、血脉相连、文脉相通,有巴文化、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三线”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渊源,要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挖掘并用活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畅通两地文化交流、文旅融合渠道。围绕两地共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联合打造巴蜀文化研学旅游品牌,提升巴蜀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尤其在抗战时期,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重庆北碚夏坝、重庆江津白沙坝合称为“抗战文化四坝”,富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与国家民族共患难,在这片热土上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要在用好用活两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传承巴蜀历史文脉,催生发展内生动力,做到互信、互通、共享。
树品牌抓龙头,培育文旅消费市场。一是抓龙头企业树文化贸易品牌。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创意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科技支撑水平,开发巴蜀文创产品,发展“大熊猫+”“温泉+”新文旅业态。二是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要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扩大成渝两地文旅消费市场。主动打造“云上旅游”、智慧景区、“云博物馆”等项目,让广大游客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科技感强的巴蜀文化旅游新体验,助推文化旅游科技全产业链发展。三是整合资源构建有序文化市场。成渝两地要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成都要依托四川音乐学院重点发展音乐、演艺产业,重庆要依托四川美术学院重点发展保税艺术品展示交易等文化贸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信息整合,做到资源共享,构建统一开放、要素集聚、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创造良好环境。
尊重市场和艺术规律,搞好对外文化贸易。一是培育好对外文化贸易企业。重庆在自贸试验区内打造的“重庆泓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是全国领先的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能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艺术品国际展览、保税拍卖、保税仓储、收藏与管理等服务,不断培育对外文化贸易市场。二是对外开展品牌文化交流活动。成渝两地要共同策划、联合举办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展览,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艺术节、国际青年电影节、国际书展等活动,创作优秀演艺作品在国内外巡演,提升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力。三是推动形成文化艺术品产业链。引入更多企业开展演艺设备保税租赁、版权引进与输出、文化产品进出口等项目,加强对国际艺术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逐步建设国际演艺交易促进中心、国际版权交易促进中心以及成渝文旅对外推广中心,推动形成文化艺术品产业链,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参与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从而带动双城经济圈文化贸易产业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一是培育文化艺术人才。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和扶持内容创作生产高端人才及相关技术人才。要依托成渝两地高校“订单式”培养精通文化艺术、文化贸易等专业人才,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为重点促进成渝两地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二是创作高质量艺术作品。一方面,要立足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创作优秀静态艺术作品,广泛收集成渝地区画家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巡展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云美术馆上展示;另一方面,要依托四川音乐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人才与成都演艺集团、重庆演艺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联合打造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动态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巡回演出。三是深化两地交流合作。要推动川渝两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建立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川剧、蜀锦、蜀绣、石刻等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如大足时刻与安岳石刻同根同源,要探索成立成渝地区石刻艺术研究院,共建石刻艺术文化保护圈。
(李波系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曾珍、张荣佳系沙坪坝区物流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