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二手车售凶车 疏于检测还是刻意瞒报?
3905 2016-05-05
编者按
一方面是电商平台的兴起,使二手车买卖变得十分方便,有数字显示,,2015年全国二手车电商交易量破百万辆;另一方面,二手车平台频频遭到曝光,尤其是C2C模式的一些二手车平台,先后出现了“凶车”“调表车”等令消费者严重不满的问题。二手车关乎人身安全,交易金额也巨大,因此,作为中间商的平台应当更加注意完善交易环节,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毕竟,对于并不专业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之所以选择二手车交易平台,正是看中了平台的“把关”功能。
■ 温婧
如今,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易二手车,已经是许多车主的选择。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报告,去年全国二手车市场累计交易额超5000亿元,可见二手车交易市场巨大。但是不同于其他二手物品,二手车交易属于高价、低频行为,普通买家对于车辆的情况、价格及车辆历史都并不专业,买卖双方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等状态。而宣称有检测服务的二手车电商平台成为车主交易二手车的首选。
从去年起,二手车交易平台逐渐增多,包括瓜子二手车、优信二手车、人人车、平安好车等各大二手车交易平台的广告铺天盖地,大多以“个人二手车”“不收差价”“上百项检测”“想退就退”等作为卖点。这些看似优惠、可靠的措施吸引了许多二手车主及买家流量流入互联网交易平台。
但是,二手车平台是否可以对买家负责,真正做到为买卖双方把关,使得车辆信息对双方都透明呢?一系列的案例告诉我们,网上二手车买卖,依然问题多多,并且售后服务很难得到保障。
案例
“凶车”“调表车”蒙骗买方
根据成都电视台近期的报道,市民陈先生去年8月在某C2C(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二手车网站上购买了一辆二手车,花37000元车款及2000元服务费。此前,该二手车网站宣称是个人车主把车直接卖给个人买家,同时认定车源时还会经过259项检测,全面保护买家利益,正是这些宣传点最终吸引陈先生选择在该平台进行交易。
不过今年1月,陈先生无意中发现,在空调通风口处出现了碎玻璃,他随即到4S店查询。在调取了该车辆的保险单后,陈先生惊讶地发现这辆车竟然是“凶车”——去年3月,这辆车曾发生过与行人碰撞的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保险公司还为此赔付死亡方11万元。
陈先生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一次死亡1~2人属于重大交通事故,自己所购买的二手车发生过重大交通事故,这与该平台所宣传的“没有重大事故”不相符。
而该平台方面的回应是:所宣称的无“重大事故”并非“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重大交通事故”情况,而是指车辆重要零部件没有损坏。“尽管车辆撞死过人,但车辆没有重大受损。”从而认为所售车辆符合自身的鉴定标准。同时,陈先生多次拨打电话也无法联系到原车主。
陈先生抱怨,现在这辆“凶车”对自己的心理伤害很大。他怀疑,该平台根本没有所谓的“259项检测”。
几乎同时,北京电视台报道了另一位二手车买家的遭遇。与陈先生不同的是,王先生买来的车为他带来的并非是心理问题,而是硬件方面的问题。
据报道,王先生在某二手车网站上看中了一辆标价为15.5万元的车辆,在收到了该网站出具的“勘车评估检测报告”后,他便与销售员签订了中介合同,买下了这辆里程表显示为“3.2万公里”的车子。
但是当王先生随后来到4S店内对车辆进行保养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这辆车所跑的公里数是5.1万”,这与车辆里程表显示的相差2万公里。显然,王先生购买的是一辆里程表被动过手脚的“调表车”。王先生表示,消费者自己都能在4S店查询到的信息,该平台却没有检查出来,他表示无法接受。
王先生找出当时该平台出具的“勘车评估检测报告”,发现上面“里程数”一栏竟为空白。在与销售人员沟通时,对方表示,这是王先生与原车主的问题,要王先生自己与原车主联系处理。王先生感到该平台有意推卸责任。
体验
“259项检测”形同虚设
针对陈先生的遭遇,成都电视台的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了测试,发现该平台所谓的“259项检测”只是一些询问和简单的测试,多项检测重复、简易,且所用的工具仅包括手电筒和漆面仪两个。当记者对检测工具和程序提出质疑后,车辆检测员称“条件有限”。
那么,这样的检测条件能否检测出车辆的问题呢?事实上,暗访所检测的这辆车的发动机是存在安全问题的,但工作人员却并没有检测出来。记者发现,检测人员甚至没有驾驶过车辆,但却在发动机检测、起步加速匀速行驶等项目中都填写了“正常”。
对于王先生遇到“调表车”的遭遇,该二手车平台的客服给出的解释是:本网站的评估师检测车辆里程时,看的只是表显里程,至于其他,客服表示并不清楚。可见该二手车平台所称“两百余项的检测”形同虚设。
一位二手车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买辆二手车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价钱合适还要信息完善。有的车型在受损修理过后,很难看出来,需要对车辆进行全方位检测,而现在网络电商的检测服务并不能满足这个条件。
律师
二手车平台应承担连带责任
除了以上被曝光的案例之外,还有一些买主在网上讲述自己在购买二手车中遇到的问题,包括突然被告知收取“服务费”、此前称没有任何事故划痕但见到车辆后发现描述不符、车辆型号与标明的不符、在“过户费”等环节赚取差价、售后维权难等多项问题。
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余超对此表示,作为第三方平台的二手车网站,应承担销售中的连带责任。例如,针对陈先生购买的“凶车”问题,中间平台对“重大事故”的解释超过了一般人的理解范畴,甚至与国家的法律相违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如果之前该平台已经知道了车辆的情况,而没有告知购买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第二款,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余超指出,如果卖方故意欺诈,买方可向卖方主张退车并要求赔偿损失,如果平台明知卖方欺诈而未釆取必要措施,则平台与卖方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律师的说法,二手车平台不应该仅仅承担牵线的责任。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出了问题,平台必须负责找到销售者,协助赔偿或是退货,如果找不到销售者,则平台承担相应责任。而如果平台是“明知故卖”,那么问题则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