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高玉岭:激光电视摆脱了屏的束缚
263 2019-11-25
近年来,与全球家电同行竞争时,中国家电企业最缺乏的是:技术创新的自信心和品牌价值的自豪感。不过,未来中国的世界级品牌,一定会最先在中国家电行业诞生。那么,谁又会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不管当前中国家电市场的现状是多么的困难和惨淡。但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那就是,未来中国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品牌,而这个世界级品牌一定会来自家电行业。
对此笔者深信不疑。虽然,近年来华为在全球快速崛起,做大做强,规模营收都远远大于现有的中国六大家电千亿巨头。但是华为的主营业务还是在B2B领域,面对的更多是海外商业及工程客户,销售的多是工程设备。尽管当前华为手机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但是毕竟在海外还是贴牌、代工为主。
同样当年收购了IBM的联想,似乎也拥有比中国家电巨头们在全球市场更好的发展底子和基础。似乎,离中国的第一个世界级品牌更近一些。然后,联想所从事的个人电脑业务,却受到各个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制约,无法获得在海外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旦涉及各个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而会面临发展的阻力。
唯独只有在家电产品上,无论是过去几十年,还是最近五六年的发展,始终都处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竞争阶段:外资企业很容易进入中国,中国企业也可以没有政策阻力进入海外。特别是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领域,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不只是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悄然崛起,做大起来。更重要的是,也开始在全球市场掀起一轮全面大发展、大扩张和大并购的热潮。
从企业层面来看,今年以来,无论是海尔、美的,还是海信、创维,长虹,其实都已经意识到存在于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比如说,过去几年来,海尔从并购三洋东南亚白电业务,到全资收购新西兰的斐雪派克、投资数亿元加大美国工厂生产线建设,再到今年初的收购美国GE家电业务;
再比如,海信先是收购了夏普北美业务,然后又扩大南非工业园的项目建设,又成为欧洲杯的官方顶级赞助商。同样,创维也收购了欧洲的两个品牌,并且与东芝在中国达成战略合作。美的、长虹也一直在海外寻找优质的标的物谋求收购。
从战略布局来看,中国市场当年成就了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但是要想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的持续做大做强,则一定要实施全球化的布局和运营。目前在家电这个传统制造产业领域,基本上没有国家存在对中国企业的政策限制和制约,采取的都是相对宽松发展态度。
当年伊莱克斯收购GE家电业务就被美国司法部门否决,而如今海尔并购GE家电则顺利通过审查。这些表明,家电不像手机、电脑均涉及到个人信息安全,很容易遭遇各个国家的政策阻力。因此,家电业务作为一个在全球真正全面市场化开放运营的产业,发展前景和商业格局更为明朗,政策门槛也相对低。
从竞争手段来看,中国家电企业整体上在发展时间上落后日韩欧美普遍在30多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想在短时间内谋求在全球家电家电市场的品牌化崛起,关键靠的还是原创性技术和原创性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除了上面提到的直接并购外资企业和品牌来获得突破外,还有一种手段,即收购外资企业手中的优质资产、团队,以及专利和技术。目前来看,全球性的家电产业发展低谷,正是中国企业以低成本收购外资企业、品牌、团队和技术的最佳时机。
从商业格局来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逼,日本企业大量退出竞争激烈的家电终端消费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欧洲家电品牌之间的动荡和重组也很激烈,目前主要是伊莱克斯和博世两大家电巨头对决,而惠而浦则主要是通过收购意黛喜强化欧洲,收购合肥三洋荣事达布局中国。
同样,韩国的家电双雄三星、LG近年来一直在抢夺日企退出和欧美企业衰退的市场份额。这也是当前中国家电品牌称霸全球的最大变数。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家电品牌只有五六家左右。因此再现出1-2家来自中国的家电巨头,无疑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中国企业竞争来看,中国当前已经形成的以海尔为首的家电产业千亿集团军,包括美的、格力、海信、TCL,以及长虹。均是面向竞争最为激烈、白热化的家电零售市场,面对的也是终端消费者。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家电企业更关注的是个性用户需求,更是一直与用户,以及商业客户打交道。因此很容易把握全球家电市场上日企收缩、欧美企业整合的机会,从而形成与韩企正面博弈的竞争新格局,最终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地位。
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未来的世界级品牌应该会在六家千亿家电巨头俱乐部中出现。而海尔在过去七年已经成为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市场占有率第一,接下来完成从市场规模称霸向品牌实力称王,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