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公众情绪绑架事实真相
3793 2016-01-20
日前,江苏高邮市养殖户耿某遇到了蹊跷事,鱼塘里打上来的鱼,多半都有些畸形,而距离该鱼塘几十米有一家化工厂,疑因化工厂污染。13日,经过当地环保部门对事发养殖塘、附加河流及涉事化工厂排放点等处取样检测,其结果已出炉,其中重金属、氟化物、PH值等多项污染指标均未超标。
在公众的逻辑推理中,存在这样的逻辑链条:鱼塘出现了罕见的畸形鱼,既然是畸形鱼也就意味着池塘的水被污染了;恰好,在池塘几十米外就有一家化工厂,那污染的源头必然就是这家化工厂。这样的逻辑推理,从常识上看是可以成立的,如果没有污染,如果水质一切正常,怎么可能出现畸形鱼呢?畸形鱼本身就是一个水质变坏的信号,这个信号背后隐藏的问题显然需要发现、解决。在公众的预计中,随后的检查结论应该是水质被污染,畸形鱼的出现是因为污染的存在。如果是这样,公众舆论虽然激烈,但持续一段就可以消除。因为,真相已经得出。
可奇怪的是,环保部门的检测结果却是多项污染指标均未超标。这个结果传递出的信息是:水质是没有问题的,畸形鱼的出现与几十米外的化工厂没有关系。这个鉴定结论显然与公众的推理不符。所以,当环保部门权威的鉴定结果公布后,,公众的猜疑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加剧:如果没有污染超标,为何会出现畸形鱼呢?难道畸形鱼是基因突变的产物,这也太难以理解了吧?本来,出现个畸形鱼已经让公众感到奇怪了;现在,又出现了个污染指数没超标的结论,公众不稀里糊涂才怪。结果,舆论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反而在持续发酵中。甚至,人们可能展开合理想象——为何畸形鱼背后没有污染呢?
其实,常识也是需要事实来验证的。畸形鱼出现肯定有原因,但原因是什么却必须以事实来解释、说明。一种可能是,畸形鱼与水质没有关系,畸形鱼的出现与鱼的品种或者其他原因有关,化工厂是被冤枉的。另一种可能是,虽然主要污染物指标没有超标,但是水质已经受到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否能叫做污染可以讨论,但这种影响的危害已经通过畸形鱼表现出来,此时,指标只是反映水质情况的一个方面,鱼的变异已经说明了问题。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不愿去假设的,那就是指标并不准确。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出现。否则,公共话题的讨论就将失去具体的依据,习惯性的质疑也将代替理性思考。
不管具体的情况是什么,都离不开信息的“有机运动”——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在不断传播。在信息的有机运动中,真相被逐渐接近,人们的疑问得到圆满解答。因此,追问还应该继续:为何污染指数没超标,却出现了畸形鱼?调查还应该继续:畸形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外在环境的关联性如何?当然,反思也应该继续:在公布公共信息时,公布者的传播意识如何,风险意识如何?如果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具体而全面的回答,而不是出现信息停滞不前的情况,那么所有疑问最终都能得到解答,人们就会明白常识推理与真实事实之间为何也会发生冲突。那时,再反常的现象也可以找到合理解释。
要想让信息“有机运动”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媒体能够进行连续报道,能够保持监督热情,而不是浅尝辄止,在真相只是揭开一层时,便偃旗息鼓;一是,职能部门能够自觉接受监督,能够保持调查动力,而不是半途而废,在事实还未弄清楚,疑问还未得到解答时,便鸣金收兵。至于公众的反应不用担心,只要调查可以深入下去,报道可以持续跟进,公众自然会把此事件当成公共事件,予以足够的舆论关注。现在,关于畸形鱼的新疑问已经产生,信息能否“有机运动”起来,我们拭目以待。(李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