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416 2020-08-12
伟大的国家,少不了伟大的文化。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美国总统和夫人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时,向特朗普介绍起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他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在地球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的陕西,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的文化承载,也是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黄河伏寺湾前穿过的沿黄观光路延安段。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陕西是中华始祖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秦、汉、隋、唐等大一统王朝,都曾建都西安(咸阳)。在陕西这片土地上,朝代更迭留下各种痕迹,这些城墙石柱,乃至一抔黄土,虽静默千年,却昭示着曾经的辉煌与兴盛。
2015年2月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对陕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同时专门强调了文化自信。
总书记重要讲话以来的近三年时间里,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以贯彻总书记“五个扎实”要求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指引”作用,全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各级政协及政协委员更是借助在“文化”二字上的独特优势,主动围绕做大做强陕西省文化产业中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咨询论证和建言献策活动,为坚定文化自信、做大做强陕西省文化产业贡献了自己的应尽之力。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之“根”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显然与文化与传统相关。在陕西,这样的条件本应该更加得天独厚———陕西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然而,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面对外地、邻省文化产业发展风起云涌,陕西面临的是文化上自我突破。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我们陕西的文化产业可能还有很多短板要补,但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陕西省政协主席韩勇在接受采访组采访时表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努力让心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注入自尊与自豪,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关中自古帝王都”。陕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遗存,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最大的“文化金矿”和财富,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最强盛时期的精华。反过来说,历史代表过去,如果文物不能活过来,文化不能说话,历史文化的精华如何继续滋养当代人心?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听取谋臣娄敬、张良的建议,关中“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决定将都城定于长安。从公元前138年建上林苑,到公元前101年建明光宫和桂宫,此时汉长安城才完成了“顶级配置”,建成后规模远超同时期的罗马城、拜占庭城和巴格达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回到今天,重见天日的汉长安城遗址已经成了农田和村庄。
尽管已是荒草萋萋,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却多次来到这里。每次来,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政协委员;无论提问题还是提建议,都有一颗共同的初心,传承保护发扬好陕西文化,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围绕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陕西省政协组织委员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大规模多角度的深入调研和建言献策活动。不仅如此,还借助全国两会机会,推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问题走出陕西,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
“现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缺口比较大,平衡保护资源严重不足,宏观统筹的难度很大。”李晓东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寻求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另外要研究国家遗址公园的可行性。“仅靠文物部门是肯定不行的,要多部门合作,整合力量来做好保护工作。唐大明宫的保护是一个宫,而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一座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如何保护利用要多做些探索。”
无论是汉长安城还是大明宫,这些问题都还只是“冰山一角”。作为十四朝古都的陕西,历史文化遗址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始终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陕西省政协“领题”后深知,保护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文化自信才能在陕西的土地上生根开花,他们同样一直在“破题”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时间似乎是从2016年春节以后,一下子跨越到金秋十月。因为陕西省政协文教委员会的部分委员们,在这段时间里连续“奋战”了半年多。这一年,“陕西省‘十三五’期间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情况”被确定为陕西省政协的月度协商议题。与汉长安城的保护不同,这是对陕西已趋成熟完善的“文化家底”,进行梳理盘点的一次协商议政活动。韩城司马迁文化景区、瀛湖文化旅游景区、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白鹿原文化景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景区、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西咸丝绸之路风情城、岐山周文化景区、法门寺佛文化景区……这32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名单,其中的19个留下了文教委员会半年来的足迹。
“调研活动一直遵循着灵活安排、穿插进行的原则。”陕西省政协文教委员会主任雷涛介绍说,从2016年3月份起,他们先后赴北京、山东就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学习考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社年多次带队赴咸阳、宝鸡、铜川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此外,陕西省政协文教委员会还利用委员活动、调研、视察、考察等方式分别在汉中、安康、延安、榆林、渭南、西安等地调研,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20余次,对陕西省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为月度协商座谈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32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是发展陕西省文化产业、奠定文化旅游新格局的需要,也是促进“十三五”时期陕西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大部分建设项目或多或少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多数工程处于负债建设或负债经营,而有的项目则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在月度协商座谈会现场,委员们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和盘托出这半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建议由省政府主管副省长牵头,由省发改委出面,组建一个权威的评估机构。对32个项目进行跟踪调研,及时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为主管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对在建项目和未开工的项目要再行论证,分类指导,避免重复建设和无谓竞争。”
“要合理管控风险,对景区的发展规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测算,强化市场预测,分步把握投资和建设进度,避免风险。”
……
对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有保护,也有利用,且都在合理范围内,这是一个原则。
如同关中黄土地走出的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陈忠实所言,文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不被眼下静态的表象所迷惑,积极进行先进文化精神的提炼和重塑,才能在处于强势时保持长盛不衰、处于弱势时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