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海港岛一个不少 象山石浦要这样保护历史文化名镇
744 2019-11-08
这是一次向伟大时代的致敬。
这是一次对改革开放40年果洛藏族自治州格萨尔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巡礼。
2018年12月20日,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实验保护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在西宁召开。来自北京、青海两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对系列图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本报今日特采撷专家读者的发言片段,共襄盛事。
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体广电局局长多杰坚措
果洛是全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富集、表现形式最独特、本真性保持最完整、说唱艺人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享有“格萨尔故乡”的美誉。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果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格萨尔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4年7月份获批设立,2016年12月同意实施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总体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果洛藏区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我省长期以来对格萨尔文化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认可。今天,我们专题召开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是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抢救、记录非遗项目的一项重点工作。
出版发行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是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大力挖掘、宣传和弘扬果洛丰厚的文化资源,加大格萨尔文化抢救保护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格萨尔文化品牌,果洛州把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列为头号工程,集中精力开展了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了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并按照州委州政府要求,聘请古岳老师在深入果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果洛山水文化,编撰了《巴颜喀拉的人生——藏地的果洛样本》。每一卷本都经过编辑人员再三打磨,认真校订,经过删减、增补完成修改后,邀请著名图书专业设计人员作装祯设计,交由青海民族出版社责任编辑审稿。目前,“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付梓出版,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果洛格萨尔文化历史、格萨尔说唱艺人、民俗风情、古迹名胜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为今后果洛地区的格萨尔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财富,把果洛地区的整个文化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进一步推动了《格萨尔》史诗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果洛格萨尔文化与省内外接轨,乃至与国际接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进一步推动格萨尔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为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是果洛独具魅力的一幅画卷。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
我们能从国家申请到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是非常不容易的,评审专家五人中,只有我一个人是作格萨尔研究的,从民族成分上讲,只有我一个是藏族。整个过程我非常清楚,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提出、申请、获得省委省政府支持到获批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所付出的努力,不是说几个人就能做到的。今天也来参会的诺尔德老师作为几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在两会期间提出议案,向国家申报。从中央层面、从国务院层面、从很多部委层面都非常清楚这个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性。我今天来到这里,看到诺尔德老师,虽然去年他已经退休了,但是他对格萨尔工作尤其是果洛地区的格萨尔工作做出的一些成绩,在我这个同样的格萨尔工作者看来,我们这一辈人是不能忘的。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向诺尔德老师以及所有为申请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付出辛勤劳动和智慧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不会忘记你们为此作出的贡献。
《青海日报》原副总编辑王文泸
《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出版,我感触良多,古岳能写出这样一本有文化价值、有分量的书,在我看来得益于四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对实际生活的了解和掌握。这是写作的基础,空中楼阁迟早是会崩溃的。古岳是《青海日报》非常优秀的记者,也是《青海日报》最能吃苦的记者。从业以来三十多年间,足迹踏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青海乡镇一级的政府所在地基本上他都去过,特别能吃苦。第二,思考的勇气和思考的能力。我们光是了解不行,我们对生活的了解一般来说就停留在生活的表象,常规的新闻报道也是反映新闻的表象,表象后面还有生活的实相,实相后面还有真相,要把它了解通透的话,真的要动一番脑筋好好思考,要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判断。第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素养、历史文化知识、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思想肤浅的人能够写出深刻作品,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跟古岳接触比较多,经常下乡,我们就能感觉到,古岳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是要比别人深刻。第四,执着的精神。很多人搞写作从兴趣出发,心血来潮写出一篇东西,偶尔出一部书便销声匿迹了。回想一下,三十多年前,年轻的古岳,当时他还没想着给自己起一个“古岳”这样的笔名,年轻的胡永科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来到《青海藏文报》当记者。我第一次在文艺部见到他,拿着他写的散文《小镇》。那个时候我也没想到,他自己估计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成了一个大家。
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马钧
首先祝贺古岳先生的辉煌的作品诞生。这部作品之前作为项目论证时,我们就参与其中,现在看到经过修缮改动之后最终形成的文本,意义非常重大。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古岳的创作给青海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个震动据我估计还要超出青海文坛之外。
今天我们讨论的《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实际上是含纳在他的一个系列化的构思当中,即喜马拉雅北麓非虚构作品。这是一个宏大的架构,对于青海文学来说可能是首次,所以我们认知这个作品的时候可能要回到这个大系列里面,才能说出它的分量。虽然我们今天局部把这部作品作为特写镜头加以研讨也能说出一些东西,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有雄鹰般的高度和广阔度。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岳先生的视野是非常不凡的,把果洛的文化样本放在世界语境当中是着实让人震撼的,远远超出了地方文学的范畴。就像格萨尔,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而不是地区性的,那样格局就小了。所以我觉得他的文化视野在他的作品中利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各个方面的资源,也动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岳先生作为一个记者的敏锐,以及文学表达的质感,非常抒情、非常优美。同时我觉得古岳先生有着非常扎实的积累,这是一种思想的积累。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深沉的、一些哲学化的思考,这可能也是许多作家不具备的。古岳先生以他多年的读书经历和精神追索作为精神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说,这本书对果洛的书写带来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这种格局我非常欣赏的是我们没有把他仅仅局限在青南地区或者是青海这样一个小的疆域里。它的意义可以放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或者更高远、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研讨。虽然我们见过很多文化散文,但这个跟文化散文又有着骨骼上的区别。因为它有着更多的个人体会。新闻人脚步的痕迹在这部书里体现很深,智慧的果实到处绽放。
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建强
古岳先生的新著《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刷新了青海作家书写本地文化的模式。这是一种具有唐卡光彩和气息的写作。作家的构图不似山水画以线条和意境取胜,也不是像油画以浓重的色块和形体展示事物的细腻和丰富。古岳以大时空观和生命观作为底色和呈现背景,这就像是我们观看许多佛本生题材的唐卡一样,在一瞬间感知、感受和感悟无数时空的邃远和深旷。这样的宽度和深度,使得果洛这块极具藏文化芬芳的土地,有了一种根性的表达。作家仿佛具有透视功能,深入果洛的文化肌理,深入这块大地的记忆、梦境和独特言说方式,进而凝炼出了古岳式的混合自然科学、人文体验,以及新闻与文学美质兼具的文体。我要说,古岳式的非虚构表达,已经在青海的同类文体中居于前列。即使放置于中国当代文坛几度潮涌的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中,也是无可代替的精品。
《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展示了果洛自然的丰富,也显示了人文的厚重和独特,还通过文字描述了一个个具有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人。所有的元素紧密地形成了一个“织体”,无论从哪一章阅读都有推开所有门窗的效果,从而感受到作家对于生,对于生命,对于众生的观察、思考和悲悯之情。就像有人在评论英国作家切特斯顿时所说,从他的小说取下任何一章,都像是从地球切下一角,这一角上的人们和各种事物,仍然按照小说的生活轨迹运行着。古岳差不多也以这样的效果,展示着果洛的方方面面,展示着格萨尔的玛域,展示着生活在史诗(哪怕这种时空正在改变)语境的万物生灵。
这部书因此奇妙地和致敬改革开放40年——国家级格萨尔(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构成了多重夹角,相互折射、叠映出了一个文化的果洛,格萨尔的果洛,万物生长、众生有情的果洛。
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马海轶
作为《格萨尔》文化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诗肖像》一书的策划、实施、成书、出版,对进一步推动《格萨尔》文化的发掘、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站在《格萨尔》史诗传承的时间维度上,《史诗肖像》只是一个断面和时间切片。它为我们贡献了27位讲故事的人的故事、还有森姜珠牡俊女藏戏团的故事。呈现了他们与《格萨尔》的前世缘、今生梦。讲了他们寻常生命中的不寻常机遇。讲了他们与“伏藏”的缘分,讲了他们“掘藏”的奇遇。让我们感知到了文化传承者的执着守望,他们的魂牵梦绕,他们的忧伤和迷途。在《格萨尔》的基因遗传中,这些普通而伟大的生命等同于史诗的精神内核四周的羊水和胞衣,传奇和诗句脱胎而出后,向时间纵深流传,他们却被留在时间的河流此岸。现在,有了《史诗肖像》这本书,有了这些同样用情怀和敬意写成的白纸黑字,当代《格萨尔》传人的面孔和背影将被我们深深记住。从此,传承者与伟大的史诗并列在一起,成为史诗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格萨尔》就是这样一部文化总成,也是一部关于民族灵魂的传记。各位作家、诗人独特的注目和阔大的视野,将《格萨尔》在当代的传承细节、人文脉动、慈悲意境、血脉曲线、掘藏之谜以及传承者生命里的多重身份,或平静、或激情地呈现给我们,让我们通过这些感性细节,了解史诗演进历程的原始内核和文化魅力,引领我们在不同维度领略史诗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大伟
《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无疑是一部融文学创作和学术探究于一体的跨文体写作范本,整体上呈现出开阔、扎实、厚重的文本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颇为显明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广度。这也令我想起以阿尔奈、汤普森为代表的“芬兰”学派,他们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探源、故事异文的传播路线、故事的系统分类等工作,为世人廓清了传统故事的类型母题和传承变异问题。古岳先生显然也在讲述藏地故事,然而他与前辈学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故事的搜集讲述过程中,更加凸现了故事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彰显了传统与信仰的魅力,闪现了思想与文采的光焰。另一方面,古岳先生扎实的田野作业能力也令我想起了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作为“功能”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曾深入新几内亚南部的迈鲁岛和加那利群岛,撰写完成了《澳大利亚土著家庭》《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巨著。与此类似的是,古岳先生多年深扎藏地,完成了《生灵密码》《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等著作,其田野作业的扎实程度在青海文坛恐怕无人能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格局与情怀,确实值得称道。文如其人,我愿这样总结我眼中的古岳先生:他是一位思考的学者、行走的作家、人与自然最真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