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运河文化底蕴 古镇建设重现生机

Admin 2019-01-30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全长42.74公里,占江南运河的八分之一,自开凿起千年以来便是交通枢纽,众商云集,至今两岸文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现代文明碰撞能产生怎样的火花?

  近日,由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的媒体走进基层采访团,从运河古纤道开始,走访了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震泽镇、桃源镇等一些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镇,考察了这些小镇是如何将独特而丰富的运河文化转化为特色小镇支撑,进而带动当地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独具风格的发展之路。

  同里:美景为表 民俗为里

  绿柳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这旧时江南水乡的风貌被完好地保留在了同里古镇。同里镇位于大运河吴江段北段东岸,河流众多,街道依纵横相间的水路而建,曲曲弯弯,盘绕迂回,走在其中,颇有人在画中游之意境。

  而同里古镇不仅只有此美景,还在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退思园,是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同里古镇的一颗明珠,再加上流经这里的京杭大运河,同里古镇在2003年10月便成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近年来,同里镇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城镇等荣誉,并入选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名单。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美誉,据同里镇宣传处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得益于同里对古镇的管理立足于保护与传承,不仅努力维持同里古镇的原貌,还严格筛选入驻商家,对不符合同里文化、旅游定位的商家一律拒绝。

  该负责人还表示,同里古镇的旅游产业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与同里着力打造景区与社区完美结合的模式分不开。景区内生活着的近万名原住民,他们既是水乡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更是产业多元化的践行者。这种模式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向游客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江南特色。可以说,同里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两者兼得。

  震泽:丝绸之乡 千年传承

  碧绿的桑叶,白胖的蚕虫,小小的蚕茧,细细的蚕丝,在占地4000平方米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展示馆里,采访团的记者们惊奇地看着传统与现代的制线工艺、抽丝剥绵、茧艺手作等丝制品的各个环节,毕竟如此近距离观察制丝工艺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头一次。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坐落在震泽湿地公园内,风景秀丽,拥有2万余棵桑树,是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园,也是中国首个以蚕桑为主题的文化园区。

  太湖雪之所以选择在震泽镇建立起独具丝绸文化特色的蚕桑文化园,缘于此地得天独厚的悠久文化传承。震泽镇因蚕桑而成集,因集旺而成市,因市盛而成镇,已有千年历史。

  作为全国唯一以蚕丝古镇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震泽从历史上的“蚕乡丝市”,穿越历史长河,成为现在著名的中国蚕丝之乡、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并于2016年10月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

  现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又为震泽丝绸带来了新机遇。据当地负责人介绍,围绕“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的发展思路,震泽依托古镇4A级景区和省级湿地公园、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等资源和平台,正在着力构建古镇风貌和现代产业古今相映的优美格局。

  桃源:水乡森林 生态为先

  “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诗句而得名的桃源镇位于吴江区最南部,是江苏省众多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但是桃源镇依托5万亩水乡森林、11.5公里大运河生态优势和文化、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桃源镇党委书记沈建兴向本报记者介绍了桃源水乡森林小镇的定位,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产业业态、城乡形态、环境生态和干部精神状态的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经济实力和环境魅力俱佳的水乡森林小镇。为此,桃源镇不惜下大力气治污,对一些自身无力整改的企业,政府出资购买其资产再关停。

  正是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让桃源镇敢以生态作为发展最大优势,将水乡森林小镇作为发展目标。经过多年整治,现在水乡森林空气指标优良,负离子浓度全年为优,被誉为华东平原的“天然氧吧”。

  这种生态优势很快便转化为产业效益。2018年,融创中国为桃源镇带来80多亿元资金,投资建设了一个占地10.6平方公里的生态文旅度假区项目。今后,作为吴江区大运河文化带的十个重点项目之一,桃源融创文旅项目将以运河边的森林湿地为基础,借助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文化、影视、旅游、康养功能于一体、各项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桃源影视文旅小镇。

  结语: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迅速,一些旅游、文化、体育等不同主题的小镇开始崛起,但也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使一些特色小镇出现房地产化倾向严重、产镇不融合、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如何坚持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因文化制宜的基本原则,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小镇,还需要各地方政府深入思考,加强规划。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京杭大运河沿线这些小镇,不仅传承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还寻找各自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创新实践,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既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小镇的知名度,吸引了资本和人才的正向流动,实现了多赢的局面。这些探索和经验值得其他特色小镇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上一篇:成都历史学会换届:将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智力支持
下一篇:教育部开展《传承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展示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