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中国翻拍国外电影现状

Admin 2019-04-09

摘要:近年来国产电影掀起翻拍热潮,在众多翻拍片中,不乏“本土化”失败的案例。本文从跨文化角度浅谈中国翻拍现状,对热度极高的典型翻拍作品进行解读,并探讨翻拍时如何根据跨文化差异对电影文本进行本土化的改写与融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拍电影;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2

“翻拍”是商业电影中一种快捷、安全、便利的手段。近几年中国翻拍国外电影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对于一个电影项目来说,原版故事的高度戏剧性、叙事情节紧凑,口碑优良,故翻拍风险较低[1]。但无论对国外电影类型、内容的借鉴或是翻拍,都要面临对电影文本“本土化”的问题。电影文本的改写和文化融合在跨文化交际层面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能否接受并喜爱某种文本的演绎形式。

一、中国翻拍欧美电影的典型案例及分析

1.《十二公民》(中)&《十二怒汉》(美)

2015年引起轰动的《十二公民》翻拍自好莱坞1957的经典法庭电影《十二怒汉》。原版电影讲的是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孩子被指控谋杀生父,以欧美法律中特有的陪审团制度来推动情节发展。陪审团中12人分别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职业,他们为被告的孩子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十二公民》中,讨论主体变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引起热议的“富二代”形象。考虑到中西法律体系的差异,片方将原版电影中的“法庭陪审团”改编成由12位政法大学的学生家长组成的“陪审团”,来帮助参加补考的学生模拟西方法庭。

国内观众观影后对电影内容的改编评价不一。部分人认为剧情还是不符合中国国情,国内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校不会出现因为学生挂科补考而“捆绑”家长的情况。有人认为,把“家长陪审团”改编为,为了拿到学分,学生寻求社会人士帮助参加模拟“陪审团”则更贴合实际。

面对两国法律体系的差异,中国电影人依旧能冒着“水土不服”的风险翻拍法律体裁的电影的原因在于本世纪初,众多学者精英为我国司法界引入并强化人民陪审制、预防司法腐败一事展开激辩。此片翻拍也是中国社会的发声,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2.《来电狂响》(中)&《完美陌生人》(意)

2019贺岁档推出的喜剧片《来》的原版是16年意大利现象级电影《完》。电影讲述七个好友在聚会上公开手机讯息而引发的一场信任危机的故事。原片时空高度统一、戏剧冲突极强,情节设置异常巧妙、人物关系足够复杂,已被近十个国家买下改编权,至今已有四国翻拍。

然而原版影片的大获成功,更对各国翻拍提出了新挑战。不仅需要在保留原作故事的基础上,更要依本国社会现实、文化语境、观众欣赏习惯等条件,对文本进行本土化的改写。以期让观众接纳一个外来的故事在本国扎根。

《来》在保留原作戏剧冲突的同时,给观众呈现了中国式亲密关系的几种典型,以此表现中国人的婚姻观、两性观。例如影片中已经离婚的一对夫妻,为了维持家人、朋友、父母、子女间的和谐关系,不敢坦露已经离婚的事实,还要在众人面前伪装和睦。再者,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下形成了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当家庭主妇的典型中国式家庭,交际圈子不同让夫妻二人缺乏基本的沟通等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

此外,电影中还勾勒出了一副中国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大龄单身青年、外卖小哥、直播女郎、深夜加班的白领等,都是中国当代文化和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这些细节元素拉近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翻拍电影中文化与社会差异带来的陌生感。不同国家的电影除了相同的爆发出的戏剧冲突外,都各自暗含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喜剧电影除了娱乐大众以外,也揭示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

二、中国翻拍韩国电影的典型案例及分析

除了翻拍西方电影外,中国电影经常翻拍韩国电影,是因为韩国和中国同属东亚洲文化圈,文化上的亲缘性和相似性让两国的社会文化有相通之处,也对电影的翻拍提供了便捷[2]。从以下几部电影对比来看,实则不然。

1.《捉迷藏》(中)&《捉迷藏》(韩)

2016年11月在中国上映的国产社会惊悚电影《捉迷藏》由霍建华、秦海璐、万茜领衔主演,演员阵容都是两岸三地极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但上映期间豆瓣评分仅5.4分,口碑也一直走低。其原因除了韩国原版《捉迷藏》自身故事情节不合理、悬念设置先天不足、人物过度神经质外,主要原因还是电影文本“本土化”缺失。

剧本自身硬件不过关,但是原版的拍摄却强于中国的翻拍。就电影本身来说,原版的音效、节奏、镜头的压迫感和冲击力够强,作为悬疑、惊悚电影,符合观众的期待,并且主线推动的社会性问题——仇富现象更符合韩国的国情,所以上映首日创下了韩国惊悚片历史最高票房。

而中国对于这部电影的翻拍基本上是全盘照搬的手法。从人物设定到故事情节、服装配饰到语言台词,整部电影用“直译”的手法把韩国反应社会现实的惊悚片。这是近年来翻拍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误。

2.《重返20岁》(中)&《奇怪的她》(韩)

除了失败的案例以外,比《捉迷藏》早两年上映的国产电影《重》却是成功的翻拍案例。《重》和《奇》属于中韩两国公司共同出资,采用“一本两拍”的新合拍模式开发的一套剧本。电影讲述了一位脾气不好、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得知家人要把她送到养老院之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竟然在一个神奇的照相馆变回了20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搞笑又温情的故事。中韩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又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类似,长辈较多地参与到晚辈的小家庭中,片中“强势婆婆”的人物设定符合中韩许多家庭的现实。此外“老龄化”和生育率降低引发的老无所依、中年人既要赡养父母又要照顾儿女的重重压力等社会问题——影片的冲突恰恰体现在这里。

《奇》比《重》先上映,两国的剧本都由韩公司操刀,但中国版的拍摄找了中国台湾导演、编剧对文本也进行了细节修改。故中国在拍此片时很巧妙地处理了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从时空背景、地理环境、生活细节等方面,对电影文本从众多细节上做出了细腻地本土化改编[2]。以下罗列两部电影中的本土化改编细节:

(1)韩式亲情片富有本土文化特色,为更好表达情感引发共鸣,在感动之中更是加入了韩式幽默,如影片开场把不同阶段的女性比作篮球、橄榄球、乒乓球、足球等,富有趣味性,奠定全片幽默诙谐的基调。而中式亲情片特点是“平民化”,擅长以小人物勾起观众对亲情的渴望。中国版用一张全家福照片开场,后又展现儿子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奠定歌颂母亲的基调。

(2)韩版中变回年轻时代的主人公喜欢去桑拿,这是韩国人生活的一个特点,而中国版的主人公则是去老年中心打麻将、唱邓丽君的歌。

(3)韩版主人公年轻之后也改不了习惯,一直不说敬语、爱说方言,这也是受韩国独有的敬语体系影响。中国版则加入了其他本土化的风俗习惯。如菜市场的讨价还价、跳广场舞、看《还珠格格》等符合中国观众熟悉的当代社会环境。

结语

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比多部电影中体现的文化细节,不难看出电影翻拍看似简单,实则要在很多细节上下功夫。只有解决了文化差异和社会现实差异带来的陌生感与异质性,才能让外来的好剧本好故事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从当下社会现实中生长出来,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真诚亲切。因此,在翻拍中如何处理电影文本中跨文化交际的转化,解决文化差异,应该是创作者们应该重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宋佳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徐晓笛.中韩电影文化差异性的分析与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 .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上一篇:遼寧工業歷史資源豐富大多卻在“沉睡”
下一篇: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习近平强调这“八个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