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记忆法
2936 2016-01-28
近日,2019亚洲科学夏令营在汕头大学体育园落下帷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名营员把夏令营期间满满的收获和感动,用音乐、诗歌、舞蹈等形式传递出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在现场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历时一周的夏令营活动画下圆满的句号。
亚洲科学夏令营是亚洲最大的科学夏令营,该活动每年吸引来自亚洲和其他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几百名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等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大学生、中学生参加。今年是亚洲科学夏令营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由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承办。
围绕“科学、青年、未来”这一主题,夏令营通过前沿讲座、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海报竞赛等多种学习交流形式,为青年学生创造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对话的机会,为亚洲各国家和地区青年搭建走近学术大师和展示创新思维的舞台。此次活动在汕头举办,更将对汕头青少年科技教育及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与16名世界科学家“零距离”面对面
此次亚洲科学夏令营活动,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在内的16位科学界大咖受邀参加。营员们除了可以聆听世界级科学家的精彩演讲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在多场涵盖不同领域的平行讲座中进行选择,进一步领略大师们的讲课风采,深入探索科学的乐趣。
今年夏令营还新增“大师办公时间”,营员们有机会单独与科学家面对面地交流科学问题。让许多营员感触深刻的是,大师并非遥不可及,对待营员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他们都给予了足够的耐心解答,并且给出了真诚的建议。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Eliezer Rabinovici教授会用“中式英语”和大家打招呼;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张曙光教授则会一一询问营员们的情况,仿佛拉家常;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会仔细查看营员准备问题的草稿,确保完全理解后再进行解答;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咏华教授原本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但看到同学们热切地举手提问,刚进行了2小时讲座的她决定放弃休息,为营员们答疑解惑……
交流期间,大师们不仅解答专业上的问题,还化身人生导师,为营员指点迷津。当有营员谈到自己来自一个不知名的大学时,科学家们用身边的例子鼓励营员善于发掘学校的优势;当有营员表示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他们结合自身科研经历,提出如何将所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来自中国汕头的营员麦骁锐直言,大师面对面环节让他受益匪浅:“我与郑慧琼教授交流了20多分钟,教授的鼓励和寄语,让我更加清楚未来如何寻找那条通往梦想的神秘之路。”还有的营员直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度下降,但这一次夏令营活动,让他重新意识到,带着好奇才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想方法去解决,让他找回了遗失已久的好奇心。
亚洲科学夏令营国际委员会主席林明瑞称,通过亚洲科学夏令营活动,这些学生有机会“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就能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
体验中国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举办地在中国大陆,此次夏令营也和往届有所不同——除了对科学的探索,营员们还纷纷体验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连日来,活动组委会精心设置了太极俱乐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本地文化采风等多个环节,给营员们带来了“探索中国”的独特体验。
夏令营期间,每天早晨7点,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篮球场上的太极俱乐部都会如约而至,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肤色、讲着不同语言的营员们聚在一起,探索“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八段锦、太极拳、太极扇……不一样的“中国功夫”让人印象深刻,来自澳大利亚的营员Zofia witkowski-blake说,回国后还会继续练习。
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也走进亚洲科学夏令营。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学楼连廊下,剪纸、潮绣、珠绣、嵌瓷、木雕、盔头、内画、壁画等多个摊位,让来自亚洲各国的营员们大饱眼福。“有时间静下心来欣赏美好的艺术,不仅能让我们提升自身艺术素养,而且也是一种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吁。”来自中国台湾的营员如是说。
此外,活动组委会还组织全体营员前往陈慈黉故居和百师园等地参观,实地展览和动手实践极大地拓展了营员们对潮汕文化的认识。来自澳大利亚的营员Tom Arnold在体验了珠绣后,直言要与母亲一起分享这份经历。
“自从第一天到中国起,我就感受到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有着特殊的感情。看到他们如此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历史,想让所有人都爱上中国,真是特别难忘。”来自格鲁吉亚的营员Mariami Kharebava十分感慨,她觉得正是由于中国人热爱国家文化,积极传承传统,才有了如此独特的中华文化。
全球多元文化交流 碰撞异国思维火花
“科学无国界,科学的每一项微小的成果,累积起来就是足以撼动全人类认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赵灵山鼓励年轻人要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对于营员们来说,此次夏令营活动不仅是一次科学之旅,亦是一次文化之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营员们分成40个小组,组员们共同完成对一个科学命题的研究和展示,突出国际合作主题,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学生深度交流学习。
“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科学交流上,对我来说都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来自日本的营员Miyata Asaka如是说。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张玉玲则在此次夏令营,与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韩国、新西兰等国的组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但组员们聚在一起谈论各自国家的天气、饮食,唱自己国家的国歌,让张玉玲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她提到了组员们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件趣事:印度的朋友无意间做了一个双臂交叠横放在胸前的姿势,而缅甸的朋友则上前提示他,这个姿势在缅甸表示不友好的意思。
来自中国汕头的营员麦骁锐表示,不同国家的同学对于问题思考的切入点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回归到问题本质。“英文架起不同文化的同学间沟通的桥梁,并且加上情感、肢体语言等,都可以实现有效交流。”麦骁锐说,亚洲科学夏令营为他们这些对于科学有兴趣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认识彼此的平台,使他们结识到亚洲各地的优秀朋友,沟通交流碰撞出异国思维的火花。
■相关
“夏令营虽结束,但科学之旅刚刚开始”
每届亚洲科学夏令营中,最受各国营员关注的盛事非“海报制作与展示”项目莫属。海报项目是夏令营活动的传统项目,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交流程度最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锻炼学生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团队合作,共同探讨、研究问题、有效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本次夏令营海报竞赛以“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为主题,各小组可自行从“化学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预防传染疾病”“虚拟货币如何帮助穷人”中选择,各自发挥想象,完成创作。
教学楼、宿舍楼、食堂、超市门口的小桌子,甚至健身房的毯子都变成了营员们的“海报制作基地”。原本相隔千里的营员们坐到了一起,朝着同一个选题方向不懈努力,一同描边、上色,共同见证成果的“诞生”。
“一项研究不可能是单打独斗出来的,必须是一个团队在协同作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梁宇学说,海报制作是营员们跨学科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能够培养协作能力和对社会问题关注的思维。来自中国大陆的营员来心慧表示,他们制作的海报内容与化学有关,小组内擅长化学的组员就会把自己擅长的知识分享出来,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经过连日来的精心准备,最终呈现在评委面前的40张海报各具特色——花体字、粘贴形式、立体翻页设计……各国家和地区营员们的创意相互融汇,设计各出奇招,包括微塑料的处理、能源节约利用、如何治愈疾病、如何截断病毒的传播等各式各样的社会热点话题都成为营员们的海报主题。
“每个团队都完成得很好,营员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营员们的创意得到了大师们的认可。闭幕式上举行了海报竞赛颁奖典礼,为获得金、银、铜以及最受欢迎奖的小组颁奖。
“夏令营虽然结束,但营员们的科学之旅刚刚开始,而且永远不会结束。”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寄语年轻人要继续追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兼总干事Yigal Cohen则表示,希望营员们回到家中能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在亚洲科学夏令营的美好回忆,继续努力,追随梦想,“光明的未来在等待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