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举行系列活动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389 2020-06-18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
北京市朝阳区实施文化引领,建设文化强区,持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动能,着力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基层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各项文化事业展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壮美风姿,朝阳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文化自信大幅提升,谱写了文化引领发展的生动篇章。
把握新机遇 文化引领发展形成共识
没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共识,没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就没有行之有法行之有效的坚实基础,就没有文化建设发展的可期未来。
从“文化大区”到“文化强区”的战略转变,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落户……朝阳区始终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持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作为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要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区域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紧抓各个重大契机,重视制度顶层设计,为文化跨越发展夯基础、绘蓝图。
2011年,朝阳区取得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2012年,朝阳区推出《加快建设文化朝阳十大行动计划》,实施十大行动。随后,制定“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逐年完善,将指标体系由创建指标向建设指标转变。2017年出台《关于朝阳区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更加注重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2018年完成《朝阳区文化融合发展报告》,为文化事业、产业协同互促焕新思维、明确方向、开拓路径、搭建平台。
伴随着大手笔政策制定的是,大力度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近年来,朝阳区年均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约5亿元,实行专款专用。43个街乡文化中心全部列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35个街乡成立文联组织。全区群众队伍达3144支,骨干7.3万人,形成了专兼结合、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建设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良好的政策保障,也为探索治理结构的改革创新打开了大门,加足了马力。朝阳区文化馆探索地区分中心“独立法人+3”模式,着力研发完善高效的总分馆评估系统,一跃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化馆”。而作为文化部试点单位的图书馆,则不断探索建设以理事会制度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以朝阳区图书馆为总馆,街乡图书馆为分馆”的总体架构。北京民俗博物馆牵头成立朝阳区博物馆联盟,构建起整合社会资源、超越馆际界限的共享协作平台。
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一个个探索的实践,一笔笔资金的落地……加快了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在朝阳、重大项目落地在朝阳、多样文化融合在朝阳、基层文化繁荣在朝阳大文化发展格局的初步形成,朝阳文化建设跃进飞速发展新时代。
图片来源:朝阳报
适应新形势 公共文化建设全面开花
从文化大区到文化强区,需要“一砖一瓦”起于垒土的建设,需要“一撇一捺”饱含深情的书写。朝阳区积极行动,从基础设施到配送供给,从文化队伍到文化品牌,公共文化建设在朝阳全面开花。
在三里屯中宇大厦楼前,一台面积不大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为周边不少白领随手借书还书的一个平台。而与之相距不远的三联书店、春风习习城市书屋、三里屯街道图书馆,更是成为旅游者的打卡地和爱书者的乐园。它们让朝阳日夜散发着书香。
无论是自助图书馆还是书店书屋,以及近年来新建的朝阳区图书馆新馆、新改造的朝阳区图书馆小庄馆、覆盖全区的数字图书馆,都是“书香朝阳”公共服务网络上的一端、一个支点,也都是朝阳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之一。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朝阳区已建立了“区级——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现有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在内的区级设施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5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13个。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朝阳区新增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百余个,新接收文化配套41处、5.2万余平方米,延伸到百姓身边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更加完善。
备受关注的公共文化服务力同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日渐壮大,健全基层文化组织机构,35个街乡相继成立文联组织,3144支群众队伍覆盖全区。
最让朝阳群众津津乐道的是,朝阳区不仅成立了包含李光羲、金铁霖等专家在内的5000人“朝阳艺术团”,李光羲、戴玉强、李金斗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还担任街乡文联主席,举办“大师讲堂”等公益课程,为基层文艺爱好者授业解惑。
借书还书,有覆盖全区的总数达195个的自助图书馆;上网浏览报刊或文献资料,有覆盖全区的数字文化社区和“书香朝阳”云阅读服务;了解全区文化资讯,有“文化朝阳”云平台,提供便捷精准的服务及海量信息。“文化+科技”不仅让朝阳群众极速畅享文化发展成果,也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均等化。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不遗余力。朝阳已经建成30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集中修缮文物古建20余处;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加大大运河沿岸文物八里桥、平津闸修缮力度,恢复代表漕运重要历史的神木遗址景观,完成御碑亭和神木廊房整体工程,建立萧太后河展览馆,木文化展览馆积极筹建中。
图片来源:朝阳报
探索新模式 文化惠民汇聚多元力量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朝阳区时刻不忘引领示范之责任,一直致力于探索文化服务、文化建设新思路、新模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文化上破题。
“艺术朝阳”千场讲座下基层是朝阳区文化惠民服务方式由“定向供给”向“以需定供”转化的一个很好例证。
近年来,朝阳区文旅局一改单向派课模式,每年年初向街乡下发需求问卷,再根据需求,确定年度课程类别和场次。“发现居民对民间手工艺兴趣浓厚,我们就增加传统文化板块的供给。”朝阳区文旅局公共文化科李宏钧介绍,把非遗项目纳入其中,邀请传承人授课,效果出奇地好。仅2018年千场讲座下基层培训活动就进行了1433场授课,同比增长近一成,为全区43个街乡近30000名朝阳群众送去丰富的文化给养。
针对不同群体,通过文化服务的精准定制,实现服务效能的事半功倍。事实上,通过配送中心的搭建、文化品牌的打造,朝阳区已形成多元供给体系。针对本地居民,朝阳建成图书配送、文化辅导、传统文化三大配送系统;针对外籍人士,朝阳培育了“国际风情节”“漂亮的兵马俑”“潮流音乐节”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品牌;针对特殊群体,朝阳区每年举办1000场丰富多彩的文化进基层活动。
平台有了,人才多了,“好戏”也就水到渠成。
朝阳区从区级、街乡等各层面入手,发掘了一批颇具时代特色、弘扬主旋律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创作出一大批的话剧、歌舞剧、小品、相声、绘画等文艺作品,如歌曲《我是朝阳群众》、话剧《白鹭归来》、评剧《社区人家》等等。朝阳区年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千余场,把优质的文化产品送到了百姓身边,益人群200余万人次。
朝阳区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如朝阳森林演出季、首都市民音乐厅、“书香朝阳”“旋舞朝阳”“文蕴朝阳”“乐动朝阳”等区级文化品牌,享誉区内外。朝外“春分朝阳”、安贞“安贞灯会”等地区文化品牌还获评市优秀文化活动。
近年来,由朝阳区发端,北京市积极推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建设,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贯通最基层站点,送达最基层群众。
“今天,你到朝阳任何一个街乡都有拿得出手群众文化队伍和文化品牌活动。”朝阳区文旅局副局长马骏说,“用文化凝聚人、愉悦人,让每一个朝阳群众都有机会从文化中获得幸福感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今日朝阳最常看到的景象。”
图片来源:朝阳报
激发新动能 融合发展讲好朝阳故事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朝阳区坚持以创新求突破,以改革促发展,加强社会共建,探索“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激发新动能、新活力,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以朝阳区文化馆为试点的“文化+市场”融合探索远远早于同类机构。早在上世纪末,朝阳区文化馆率先示范,打破铁饭碗,吸纳青年力量,把活动做成项目,把项目做成品牌,使曾经以老年人为主体人群的文化馆变成青年群体的聚集地。
这与文化馆持久的吸引力有关,馆内9剧场不断引入中外经典或试验话剧,使剧场很快成为首都有人气、有品位的艺术新地。年年举办的品牌活动“潮流音乐周”、“大学生戏剧节”等,初步探索出了公益和市场融合的有效路径。每年数百场的话剧、舞剧等演出,长久“粘”住了原本游离于馆外的青年人。朝阳区文化馆也由原来靠政府补贴实现年创收突破2000万元。
“其实赚钱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公共文化产品不游离于市场环境之外成为非主流,再就是用收益反哺公共文化,提升品质。”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说。
不独文化馆,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成功以及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整个朝阳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逐步由表层融合向深层融合转变,“文化+”的发展模式正在探索中发展,在复制中创新,向着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等迈步前进。
2016年,作为朝阳区公共阅读服务社会化的新探索,“城市书屋”项目启动。城市书屋是由政府提供场地和图书配送,社会单位承担运营管理。因免费对公众开放、服务时间长、环境优美舒适、活动丰富多彩等特点,朝阳城市书屋已成为一个文艺浓厚的栖息地、阅读分享地。目前,全区已建成包括宸冰书坊馆、萤火虫基金会馆等在内15家城市书屋。
在“文化+产业”“文化+旅游”融合思路下,近年来,朝阳区还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开展了“社区流动美术馆”等项目,建成社区流动美术馆57个,实现了全区43个街乡都至少拥有一座美术馆。推动三联韬奋书店落户三里屯,升级改造“朝阳城市书屋·春风习习馆”,打造三里屯文化名片,推动了政府、企业、组织三方优势互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朝阳区推出的“文化居委会”“城市书屋”“一米田”等试验性举措,推动文化与社会治理融合,引导着文化服务向着文化消费、政府管理向着居民自治、一方主抓向着多元参与等转变,文化不断以新形式、新理念融入和影响着朝阳百姓的生活。
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朝阳区依托区域内丰富国际组织、国际机构、传媒资源,打造了“国际风情节”“旅游文化节”“东岳雅集”等品牌交流活动;奥林匹克公园、798艺术园区、三里屯时尚街区等特色园区享有国际影响力;朝阳艺术团、国声京剧团、朝阳剧场杂技团、街乡文艺队伍,以及“兵马俑灯笼”“幡鼓齐动十三档”等朝阳文化品牌走出了国门。
通过带领朝阳品牌活动、品牌队伍走出去,邀请世界各地文化团队走进朝阳,组织参与京津冀三地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创品牌、做示范,朝阳区有力推进了公共文化产品国际化交流,打造了一批朝阳文化名片,彰显了独特的朝阳文化魅力。
相关新闻:
朝阳荣誉
★2011年,朝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2013年,朝阳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4年,朝阳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
数读朝阳
公共文化建设年均投入约5亿元,专款专用;
全区拥有四级公共文化设施495个;
每万人拥有博物馆7.6所,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1.2处;
建立覆盖全区的群众文化队伍3144支,骨干力量7万余人 ;
年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3000余场,覆盖全区;
每年传统文化培训、民俗活动不少于1000场;
建立“朝阳艺术团”,吸纳81家单位、45位专家加入,规模达到5000余人;
区文化馆年创收突破2000万元,年接待参观学习团体200多次1万多人;
全区公益性文化产品项目40多个,百余家社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
朝阳区已与23个29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区),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