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来豫强 和八朝古都“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
1216 2017-05-10
实现非遗与现代的对接,用创意为其注入新的鲜活生命力,真正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是我们今天面对非遗的应有的态度。
第12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于昨日开幕。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文化盛会,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是,一系列堪称密集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活动,将让更多人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感之美。
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专门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区与表演舞台,,34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在现场展示技艺,与观众交流互动。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高峰论坛将于今天下午召开,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纵论非遗大事,探索非遗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方法。
非遗是文化的DNA。如果说物质遗产更注重的是物,也就是外在的自然文化景观和建筑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注重技能、技术、知识、风俗的承传,始终以人为主线,往往更多地承载了历史与社会的精神基因。也因此,近些年来,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日益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非遗就是一种活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遗,不能使之仅仅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与摆设,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之根植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土壤之中。
有必要借这个机会,再一次打量非遗与创意乃至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关系。这是一个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的时代,人们也越来越体会到,好的创意,往往要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与民族记忆的背影那里汲取灵感。进一步说,文化产业要“走出去”,也需要更好地“走回来”,对沉淀在时光河床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再发现、再打磨、再创造。
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并不少。比如,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上,一款为该会议专门设计制作的中国式服装,让世界眼前一亮。它采用中国三大锦之一的宋锦为主要面料,大胆创新,既充满中国传统元素,又体现现代气息,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也告诉我们,实现非遗与现代的对接,用创意为其注入新的鲜活生命力,真正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是我们今天面对非遗的应有的态度。
我国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最多的国家,从2003年至今,国务院共公布了包括传统医药、民俗、曲艺、传统戏剧等10大类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的,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座创意设计的富矿。
富有意味的是,本届文博会还首设文化创客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以及来自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的海外创客团队将在深圳聚首。此外,还首设了电影展区。传统的非遗与现代的声光电气一同出现在文博会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无寓意的对照。我们希望,更多人能从这样的对照中学会拓宽创意与想象的边界,文博会能成为传统与现代实现深度嫁接乃至化学反应的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