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扎堆打假维权还是炒作
3886 2016-04-21
一封群众来信 一份民生答卷
富源县人大常委会督办群众信访解决山区孩子“上学难”
教育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民生问题历来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报记者 杨 峥摄]
王燕敏 曹振宇
2009年9月21日,富源县人大常委会收到了一封山村群众的联名来信,这份“关于合并迤启、上支龙、下支龙教学点的情况反映”只有短短600余字,但仿佛让人看到了农村孩子艰难求学的身影和他们渴求帮助的眼神。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富源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对待来信,通过有力的人大监督,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来信反映分艰苦
迤启村委会位于营上镇的东南面,距营上镇政府所在地民家村约12公里。整个村委会是柳叶形,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其间有大坝小河将迤启村委会一分为二,即迤启片和坡上片,中间相隔距离约3公里。
过去村里办有两所完小,迤启完小和大红紫塘完小。2004年,迤启完小被鉴定为D级危房。坡上私营企业捐资248万余元,在坡上的大米塘新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迤启完小3至6年级、大红紫塘完小3至6年级以及鲁卡小学并入这所希望小学。
因居住分散,迤启、上支龙、下支龙、毛家梁子4地至希望小学的路程分别有3公里至6.5公里不等。这几个地方的孩子必须在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拿着手电去上学,晚上要到天黑才能返回家中,,给孩子们的上学安全带来隐患,也影响了学习成绩。在写给县人大常委会的信中,迤启、上支龙、毛家梁子、下支龙全体村民要求,合并三个校点,并在迤启村西建一所初级小学。村民恳请有关部门到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化解矛盾
“重视群众来信就是体察百姓疾苦;办理群众来信的过程就是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的过程。”县人大常委会对信访工作提出要求: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针对这封来信放映的情况,该县人大常委会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此事并深入迤启村进行实地调查。工作人员实地查看学生就学的现状、查阅原始资料,采取座谈会、专题调查、协调督办等方式,深入到群众中面对面交谈,听取合理化意见,加强沟通和思想疏导。
经过调查了解,富源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坚持协调、化解矛盾、综合分析、及时便民、统一交办、定期反馈、严格督查”的要求,决定由县教育局分管排危工作的副局长负责此次信访件的跟踪落实,抓好迤启小学的建设工作。在2010年9月1日前,建好迤启小学,让上支龙、下支龙、毛家梁子和迤启4个村民小组共计627户农户的160多名孩子顺利上学。“作为曲靖市最大的排危工程县,我们要把办理人民群众来信,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当作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使命,把来信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县人大常委会领导态度明确。
跟踪督办意答案
事情的结果让人欣慰。
经县人大常委会、县教育局和营上镇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决定,迤启乔富希望小学将作为迤启村委会的中心完小进行建设。同时保留原迤启小学,将上支龙、下支龙校点撤并到迤启小学,规划投入50万元新建一幢有4个教室,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教学楼,开办1至3年级。2009年12月2日,富源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迤启小学校点规划及建设意见。这是对县人大常委会的信访监督信件作出的明确回复,同时也给了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案。
学生们上下学途中将节约时间,学生们将有充足的睡眠,学习效果将会有所提高。新教学楼建成以后,上支龙、下支龙、毛家梁子和迤启4个村民小组共计627户农户的160多名孩子上学方便了。天黑去上学、回家已天黑的问题将不存在,途中安全将有了保障,家长们也将不再为孩子们的上学担忧了。
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回访、县有关部门作出的规定,解决了迤启等四个村全体村民最牵挂的“家事”,家长们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联名信访的村民感动地说:“县人大体贴关心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为我们山里人办了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