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消息 2016高考细则
2332 2016-06-02
“学有优教”日益成为现实,学生在多媒体星球地理教室开展探究学习。
“40年前的今天,我们七八级的大学生背上行囊走进大学校园。”恢复高考,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响雷,从那一代人的深情回望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激动和兴奋,“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教育的春天来了。”
从建筑面积只有十几亩到二百多亩,校园面积扩大近20倍,五所外迁高中实现物理空间和教育格局的大升级;1982年我市有幼儿园595所,2017年达到2097所,翻了近两番;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增长速度居计划单列市之首;职业学校由1978年的16所增加到2017年的57所;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4所发展到2017年的25所……改革开放40年,青岛教育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教育是什么样子,国家的明天就是什么样子。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坚持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和创新改革力度,教育事业取得全面快速发展——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于首位,先后承担12项国家级试点任务,简政放权等19项成果在全国推广,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三度落户青岛……
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照说,唱响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凝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努力为青岛实现率先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青岛教育事业正迈出改革创新、上下求索的铿锵步伐。
教育投入稳步增长——现代化高标准建设高中学校,幼儿园数量翻两番
五所高中外迁,可谓近年来青岛教育最亮丽的一笔。
老市区的高中学校,大都建于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像老青岛六中占地面积只有13.7亩,老青岛十九中占地面积只有20亩,与现代化学校要求的办学标准相差甚远,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2012年起,我市陆续启动5所寄宿制高中的新建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使新建高中学校占地面积达到了约260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按照未来教室理念,教室面积由省定标准的67平方米扩大到90平方米。每所学校都规划设置了“学科教室”,便于实行走班制教学。在宽敞的新校园,青岛六中的美术特色、青岛九中的外语特色和礼贤文化、青岛实验高中的人文特色、青岛十九中的科技特色、青岛三十九中的艺术和海洋特色,都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新建高中不仅扩大了青岛教育的物理空间,也彰显了青岛教育的新理念、新格局。
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义务教育学校的不断拔地而起。典雅的德式教学楼、高大上的多媒体教室……按照现代化高标准建成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成为片区内公认的“最美建筑”。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前身是一所村小,村民们还记得,老学校的土操场“刮风一脸灰、下雨一身泥”;老学校没有食堂,离家远的学生要从家里带饭;以前片区内也没有初中,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而举家搬迁……教育投入的加大,让这一切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学生不必再为求学而“东南飞”,在家门口便能享受优质教育。
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41.9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29所。全市幼儿园由1982年的595所,增加到2017年的2097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5%,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2012年以来,全市投入252.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99所。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全市中职学校由1978年的16所增加到2017年的57所;全市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4所、在校生3465人发展到2017年的25所、在校生373618人,每十万人口拥有大学生4700人,比1978年增加78倍。全市特教学校由1978年的3所达到2017年的13所,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5%,已构建起全面覆盖智障、盲、聋和孤独症的特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青岛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和生均公用经费定期增长机制。2012至201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182亿元,年均增长15%,增长速度居计划单列市之首。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分别达到850元、900元、1100元、1500元、3000-5200元。2012年以来,补贴11.5亿元为农村地区配备专用校车1800辆,惠及学生12万名。2014年以来,投入5.4亿元建成808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惠及学生80万人。
教育发展更加均衡——结对帮扶、县管校聘,城乡一体化齐步走
青岛太平路小学是全市公认的优质学校,该校与平度宅科小学结成“对子”,根据宅科小学的需求,定期选派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这所学校送课、跟踪听课,协助加强学科集备组和教研组的建设。宅科小学也派出骨干教师到市南区进行全面参观、考察和跟岗实践活动,在交流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2016年以来,市教育局先后协调市南、李沧、崂山共18所优质学校与平度市18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跨区域合作。2014年以来,市教育局共派遣238名骨干教师到平度支教。从2018年开始,青岛市教育局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平度市农村学校教师培训。
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不能承受之痛。城区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城乡学校一体化捆绑式评估,这种改革正是我市努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育欠账太多,这些年的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在办学条件方面,2008-2015年,市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支持两区三市改造700余所农村薄弱中小学。2016-2017年,市级财政支持两区三市每年改造100所农村薄弱学校,打造“全面改薄”升级版。
在办学模式方面,我市于2014年起,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改革,采取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等合作形式,全市80%以上中小学参与办学模式改革,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跨区域合作办学学校扩大到85所,实现校际间优质课程、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共享。
在师资配备方面,我市于2015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区域内教师岗位和编制,通过超编多到超编少的学校调动、顶岗助教、轮岗交流、跨校竞聘等形式的交流,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均衡。此外,2016至2017年,我市为农村区市补充2016名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
近年来,青岛义务教育正在逐渐从县域均衡迈向市域均衡,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从外延均衡迈向内涵均衡。2015年底,青岛10个区市均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2014-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均排名第一。2016年,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居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2017年,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对青岛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多项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前不久,崂山区举办第二届中小学生“山海科技节”,全区中小学生在实践中乐享科学盛宴。近年来,该区实现了校校都有科技特色,特别是机器人创客教育,在各校开展得有声有色,相关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成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土壤中,许多学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多次夺冠,诸如张村河小学这样的村小,也屡有学生登上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孩子的发展,最能检验教育的质量。如果说公平是教育的起点,那么质量就是教育的生命线。改革开放40年,青岛教育质量的变迁有目共睹,“学有优教”的梦想在一项项坚定而扎实的改革中照进现实。
近年来,我市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在中小学推出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选课走班、分层设计作业等举措。推进家庭教育普及行动,加强课后托管服务,构建育人全链条。深化体育、艺术专项教学改革,推动足球、游泳、管乐等课程的普及,国家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学校131所、市级特色学校302所,在校参与足球活动的青少年达到20万人。
在中职学校,我市以承担国家高职综合改革和现代学徒制改革为契机,着力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高校“上下贯通”,高中段普职教育“左右融通”和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市17所中职和本科学校参与“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13所高中段学校开展普职融通试点,依托企业建设的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达到15个。多元成长“立交桥”搭建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我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下放14项管理权限,设置42项底线管理指标。创新学校办学评估机制,依托“青岛市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包括课业负担、教学质量、体质健康在内的第三方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为激发校长教师队伍活力,我市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配套制定校长选任、定期交流、目标绩效考核等近20项制度。健全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计划,带动引领教育名家和品牌学校成长。目前,我市齐鲁名师、名校长分别达到37名和33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刘鹏照表示,率先实现青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教育领域的堵点、难点及痛点加大改革力度,推动青岛教育同我市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城市综合实力和地位相匹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潮平两岸阔,风好正扬帆。进入新时代,青岛教育改革满帆前行。(半岛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