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与扬州文化意象

Admin 2017-10-28

一部扬州文化史,实质上是一部扬州意象史。一连串的文化意象,构成了扬州历史文化的骨架和脉络。我们选取与景观有关的六则事例,看一看这些文化意象是如何生成、如何产生巨大影响的。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从时序的角度说,扬州最早的文化意象,且至今仍产生广泛影响的,要算是《春江花月夜》了。

张若虚(约660—约720年)是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杰”。《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作者采用白描手法,一咏三叹,描写了江流、月色、白云、沙渚、扁舟等江畔景色,抒发了人生感慨,诉说了相思之情,表现出清丽婉畅的韵味。现代学者、诗人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五字是诗题,也是全诗描绘的美景所在。张若虚创作出这样的诗篇,是扬州的美景给了他创作的题材和灵感。诗中景色从字句看应当是当时扬州南郊的曲江,或是更南的扬子津一带的江滨景色。

《春江花月夜》影响很大,历史上的且不必细述,仅以当代为例,以诗题和意境为基础素材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今日的“春江花月夜”,既是张若虚的一首诗,更是扬州的一则文化意象。

李白与“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一词,源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的阳春三月,诗人孟浩然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乘船漫游吴越,在湖北巧遇孟浩然。见到早已仰慕的诗友,年轻的李白格外激动。临别之际,李白为友人写下了这首送行诗,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丽句”。

“烟花三月”四个字,虽未明指阳春三月的哪一种花木,却寓具象于抽象,用凝练而又概括的语词,将季节的特点描绘得浓郁而迷人,有一种既伸手可及、又渺茫空灵的情境,是笼盖四野的阳春烟景孕育出来的那样一种说不清、看不透的意念。

于无意中,唐代的李白为今天的扬州撰写了一句极有感召力的广告词。李白当为今日扬州的形象大使和广告代言人。

杜牧与“二十四桥”

唐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年),诗人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杜牧离开扬州后,给扬州友人韩绰寄去了一首诗,诗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

扬州佳景无数,在杜牧的记忆中,最美的则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了。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就叫《二十四桥》。文中说:“唐代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这到底是一座桥的专名呢,还是说有二十四座这么多的桥。千年来不少人为这问题做了考证,直到现在,报上还不时有争论。”

千年之前的一座桥,仅是杜牧在诗中提了一下,就让人们为之传诵不衰,同时又为之争论不休,这是何等的魅力所在。“二十四桥”,因着杜牧的一首忆旧诗,诞生了又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意象。

扬州太守与“琼花”

扬州人都喜爱琼花。硕大的花盘,淡黄的花蕊,洁白花瓣团聚一圈,花形独特,花香雅淡。琼花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着它的娇美,更因着它的传奇故事。

一说,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曾将琼花分植到汴京,但移过去就干枯。第二年又送还扬州,却又其荣如故。又一说,南宋时又曾移植到临安杭州,也未成功。金兵打进扬州,花遂不开,到了元初,竟然绝种。后世所见的琼花,已不是原种真本,是由八仙花嫁接而成,故而琼花又名“聚八仙”。真是太离奇了,一朵琼花竟然与国家政治、民族气节挂上了钩。

更多的传说与隋炀帝有关,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则是“隋炀帝三下扬州”是因为贪恋他的妹妹。妹妹被逼无奈,在后土庙的玉钩井中投井身亡。第二年,井旁冒出一棵树,花儿洁白无瑕,大家都说,这花儿是隋炀帝的妹妹幻化而成。因为她坚贞如玉,人们便把这奇异的花儿叫作“琼花”。于是,最早出现在宋代扬州知州王禹偁诗中的花儿,却又扯到了隋代,还与昏君、暴政、伦理……搭上边。

如今,琼花列为扬州的市花。“烟花三月”的节日里,许多游客就是因着琼花而来。一朵花儿,引发出一连串的故事。扬州的又一例文化意象,就这样生成了。

欧阳修与“平山堂”

谈士人踪迹和文化意象,平山堂是必说的话题。

平山堂上有两块硕大的匾额,一块是“风流宛在”,另一块是“坐花载月”。导游会热心地告诉游客,“风流宛在”的“流”字少写了一点,“在”字上又多写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导游会告诉你,答案就在另一块匾上。“坐花载月”讲的是宋代欧阳修“平山雅集”时“遣人走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浸夜,载月而归”。“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是告诫世人:风流少一点,自在就多一点。

接着,善于讲解的导游还会从“坐花载月”的故事扩展开去,讲平山堂的得名,讲“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典故;在“谷林堂”讲欧阳修与苏东坡的师生交往;来到“六一祠”,导游又会讲祠内欧阳修石刻像为何远看白胡子,近看黑胡子……

于是,在游人的眼中,平山堂不仅是一座土木建筑,更是一座充满着文气、才情和雅趣的讲堂。

红桥雅集与“绿杨城郭”

康熙元年(1662年),王士禛与一帮文友在瘦西湖水边举行“红桥雅集”,他带头创作了《浣溪沙》词三首,词中 “绿杨城郭是扬州”句, 广为流传,“绿杨城郭”也成为扬州城的代称。

在扬州,最早举办雅集者是宋代的欧阳修,平山雅集被后世效仿。及至明末,有郑元勋的“影园雅集”。郑氏是盐商,园中黄牡丹盛开,宾朋各赋七言律诗予以赞美,诗成后请名士钱谦益逐一评定。清代至民国,雅集更多,王士禛在红桥,孔尚任在红桥、梅岭,卢雅雨在红桥,马氏兄弟在小玲珑山馆,程氏盐商在筱园,曾燠在南园,臧谷在瘦西湖桃花坞,高乃超在教场惜余春……大大小小的雅集活动,数不胜数。

及至今日,许多诗词中的名句早已相诵成习,如红桥修禊、绿杨城郭、冶春、香影廊等,都是扬州的文化意象,也都是扬州人的永恒记忆。

上一篇:因为啥事儿? 中央和两个省给这个市补偿30亿
下一篇:摸清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广州将建文化遗产数据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