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让中国制造业强起来
260 2019-09-2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人们对于杭州这座美丽城市的无限向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千余年前,白居易回忆在杭州的三年时光,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玩杭州后,留下了这样的赞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看来,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当好薪火传人、不断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优势,是杭州人的共同使命和责任。杭州将持续做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文章,让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时代光彩。“老杭州”说,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最根本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里?就是“文化软实力”。
保护古城与发展经济往往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被包括杭州在内的许多城市的发展经历证明了的事实。
“处理好这两者间关系的办法就是: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杭州市规划部门有关负责人说。最为有力的表现便是,杭州开始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迈进。
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杭州这个“天堂”里留下了太多厚重的积淀。与开封一样,1982年杭州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2003年7月4日,随着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原则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杭州开始对市区内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踪迹进行大规模、立体化和急救式的保护。此后,杭州又提出“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理念。按照“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和“保老城、建新城”思路,,杭州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西湖、西溪、运河及老城区,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沿钱塘江的新城区。
面对众多亟待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杭州选择“点、线、面”结合的保护脉络,用城市空间轮廓线和景点间的视线走廊把杭州的江、河、湖、山等自然风景资源及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的整体风貌有机结合起来,勾画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千年古城,吴越、南宋两朝古都,杭州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在浙江省率先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扩展到历史街区和建筑,明确提出50年历史以上的“老房子”不得拆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保护规划,为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并为其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依据多次修编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2013年10月1日,《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施行。
一色的青石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满目古色古香,有游有购有娱乐,文商旅融为一体。行走其间,古风扑面,犹如忽然融入了遥远的岁月……皇城根下的清河坊历史街区,通过文化与旅游、休闲、娱乐、商贸的深入融合,形成了“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的黄金旅游线。
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在谈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脱口称赞说:“杭州的历史街区保护做得好!”如今,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双世遗”城市。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杭州市将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近年来,杭州深入实施了“名人、名企、名品、名园、名牌”五大工程,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了中国刀剪、伞业、扇业等国家级博物馆,保留“老字号+老厂房+老遗产”特色。同时,杭州专门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出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创立了西湖创意谷等十大文化创意园区,涌现了浙大网新、宋城集团等一大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
杭州在全国较早制定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建成并开放了杭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新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现代化文化设施,“满城书香”已成为代表杭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杭州市的成功经验表明,古城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寻求双赢,古城保护得好可以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历史文化名城一定要用好文化优势,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速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文化+”战略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趟出了一条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借鉴杭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和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在“文化+”战略引领下,充分发挥开封文化旅游的优势,一座“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必将屹立于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