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何会超百分之百?教育部回应
3978 2019-03-02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全面部署了未来5年全省各项工作,为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追赶超越提供了遵循。就教育系统如何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日前记者采访了省教育厅厅长王建利。
记者: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系统怎样落实?
王建利: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每个“新”都对教育工作提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培育新动能、共建新生活部分,对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破解自身重点难点问题作了系统部署。同时突出强调把科教作为我省奋力追赶超越、落实“五个扎实”的优势之一,坚持扬长补短、提质增效,把优势变为追赶超越的胜势,这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全省教育系统要深刻领会党代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围绕聚合创新资源、促进产教研用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一带一路”、加大军民融合、调动人才活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破解教育难点问题、讲好陕西故事等重大部署,结合实际细化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把省党代会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努力为全省追赶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在培育新动能中如何发挥科教优势?
王建利: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一是加快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按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要求,以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催生新业态、释放新活力。二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精神,结合落实“陕九条”,研究制定了相关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知识价值作价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分配奖励办法,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高校、走向市场。三是加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把引进、培养、留住、用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依托“院士工作室”等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青年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四是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拓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范围,加快构建以创新创业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记者: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怎样破解教育难点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王建利: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面向群众期盼,面向未来发展,找准差距不足,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这几年,我们坚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标标准化学校持续加大投入,统筹实施“全面改薄”和县城以上城区学校建设等多项教育民生工程,推动全省70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居西部第一。下一步,我们着眼让更多孩子提早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这一目标,将全省通过国家均衡县的时间从2020年提前至2018年。另一方面,坚持把教师作为均衡的关键,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稳步扩大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规模,多措并举引导更多教师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农村学生就近上学、上好学提供重要保障。
记者:教育系统如何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王建利: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脱贫攻坚整改工作精神和部署,坚持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整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自觉提高政治站位、配强工作力量,逐层逐级夯实责任、传导压力,坚持“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联合省委高教工委建立高校和贫困县“一对一”帮扶、控辍保学日报、困难毕业生周报等制度,在4个联系点,每月入村入校调研,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督导全省教育脱贫工作。二是强化控辍保学,建立了10项基本制度,针对残疾儿童、随迁子女,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跟踪落实等方式,确保不漏1人。三是推进精准资助,修订《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研发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数据库,将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限额从6000元调整到8000元,并统筹安排高校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和直接资助等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应助尽助。四是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督导高校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一对一”帮扶等政策,动员各方力量,千方百计确保他们充分就业。五是稳步扩大高校专项招生计划,让更多寒门学子到高水平大学深造。六是强化职教扶贫,整合中高职资源,依托县级职教中心,通过举办农民学院、开展实用技能和特色产业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孩子依靠技能实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陕西日报记者 吕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