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阅群众来信应作为一门必修课
3047 2019-06-02
清明本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而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是对已故亲人的祭祀活动。按照传统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祭祀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礼仪,在古代礼仪体系中被称为吉礼,位居五礼之首。中国古代祭祀对象繁多,其中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后来演变成三祭之礼:祭天地、祭袓先、祭圣贤。清明节属于最为广泛的祭祀祖先之礼,具有深厚的文化蕴含。
第一,通过祭祀之礼来落实孝悌之道。《论语为政》篇载孔子答门人问孝,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葬埋他们,以后还要按时节祭祀他们。”表示祭祀之礼乃是孝道的延伸与扩大。《礼记祭统》更阐发到:“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在儒家看来,人在生前都应该孝敬父母,即使由于不得已的原因,生前不能尽孝,死后也要通过丧葬和祭祀来表达对父母的恩情。在这个意义上说,祭祀可以说是孝的延伸:由生延伸到死。
第二,通过祭祀之礼落实道德教化。《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欤?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丧葬与祭祀是对已故的先人一些物质和精神的奉献,不是要死者像活人一样享受一切,而是作为一种礼仪使“民德归厚”,使人人具有仁爱之心。这样,通过丧祭之礼,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化,这样民德民风就会归于纯厚朴素。
第三,通过祭祀之礼体现感恩精神。一提到感恩,很多人往往以为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我们中国文化很早就有感恩精神,儿女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礼记祭义》云:“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作为有修养的君子,要学会追根溯源,不仅要记住自己之所从来的根源,更意味着永远不忘祖先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把孝子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流露无余,涤荡心弦,感人肺腑。祭祀之礼就能够表达后代子孙对祖先表达崇敬、缅怀之情,发挥着祖先与子孙生命情感相通、确保家族稳定与延续,彰显祖宗功业与懿德、教育子孙行为与操守的重要作用。
清明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但很多人把这个庄重的节日当成了游山玩水的春假。今天很有必要重新挖掘清明节深厚的文化意蕴,以虔诚的态度,感恩的心情,带着家人,回故乡,祭祖先,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原标题:深入挖掘清明节丰厚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