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出台房屋租赁新规定 租房30天内需备案
3962 2016-05-04
本报记者 曹政
毕业留京工作3年,即将结婚的上班族刘博遇到了所有北漂同龄人都要面对的选择题:是继续租房,还是买房?
刘博属于刚需,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在房屋中介眼里都是重要客户。最近一段时间房产交易的火爆让他有些心慌。“在北京,买房永远都是对的。”中介小伙儿用这些年来京沪深房价一路上扬的曲线来劝说刘博,并推介了好几处相对便宜的房源。但面对三四百万元的总价,他还是有些望而生畏。
我还年轻,以后再说
在朝阳区双营路,刘博已经连续租了3年房。他的本子上,罗列出来租房和买房两笔经济账,就是想算算到底哪个更划算。
第一笔账:如果在北京买一套65平方米、总价300万元的房子,他先得依靠父母卖掉老家的房产,凑够100万元首付,再贷款200万元,按照商业贷款的利率,未来30年每月大约需要月供1.1万元左右。房子是有了,但这样一来,小两口的经济压力一下子就大了,再计算日常开销,俩人月收入起码得接近两万元。
第二笔账:如果选择继续租这套60平方米的房子,仅按照现在每月5000元的房租计算,一旦月收入保持两万元时,那意味着他们每个月额外就能多有6000元的存款。租房的话,既不需要父母卖房凑首付,他们30年下来额外的存款就有216万元。
过去10年,北京房租年均增长约3%,按这个比率,30年后租金大致翻一番。即便如此,他依旧会留有一笔可观的存款。“谁知道呢?也许那笔钱将来会贬值得厉害,但父母手头现在就二十多万元的养老金,不忍心都拿来在北京买房。我还年轻,买房的事,以后再说吧。”他跟女友商量再三,决定还是先租房。
在他身边,还有几位租房多年的同事。“在团结湖住了快10年,租了一套小两居,2006年是2000元房租,后来慢慢涨,现在是6000元。跟房价涨幅相比,还能承受。”刘博的部门主管黄女士比较看得开,认为租房是高房价下相对轻松的生存方式。
没人在乎的租售比
房地产领域,有个专业词汇叫“租售比”,也就是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一个房产市场运行良好的区域,租售比应该在1∶300至1∶200之间。也就是说,如果把房子拿出去租,最多300个月、也就是25年内就能收回成本。如果租售期高于300个月,那么房产投资的价值很小;如果租售低于200个月,则表明房产投资还有潜力。
以朝阳区北苑家园清友园100平方米的两居室为例,市场租金大约5000元/月,每平方米50元;而该小区目前二手房均价则在4万元/平方米左右。如此算来,这里的租售比就已经达到了1∶800了。如果房子租出去,大约需要66年零8个月收回成本,理论上说买这套房子不占便宜。
继续以清友园的这套房子为例,这套房子售价大约400万元左右,如果以合理的1∶300计算,满足合理条件的租金应为1.3万元。理论情况下,如果房租高于1.3万元,那就是买房划算;如果房租低于1.3万元,那就是租房子划算。从这里每个月5000元的租金来看,显然租房子比买房子划算很多。虽然还要考虑到租金上涨等现实原因,但这组数据依旧具备一定代表性。
伟业我爱我家研究院也给记者拿出来一份数据:目前北京房屋市场租金回报率大约1.7%,几乎相当于银行里的存款利率,比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还要低。“换句话说,把房子租出去,还不如把钱放进银行买理财产品。”伟业我爱我家研究院经理孔丹对记者说。
有意思的是,租售比失衡的问题,在中国一线城市已经存在多年,而且越来越严重。但人们买房投资的热情,从来没有受到抑制。
“没人关心房租收多少,大家都在想着,今年我买了房,明年卖掉,能赚多少。这种炒房心态,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其实并无益处。”一位房地产公司高管分析,这与中国缺乏丰富的投资渠道有关系,买房成了所有人抗通胀的首选。
买房热背后不安定的心
租售比失衡,对租房人来说,意味着租房成本相对较低。尽管如此,他们仍有各自的烦恼。
“北京租房6年,眼瞅着孩子快上学了,不知哪个学校能收。”租住在西城区荣丰嘉园的佟女士回忆,租房这6年,换了4次房,每个房东只签一年的合同,一到年底就能接到房东涨租金的电话。
因为户籍不在居住地,孩子一直都是去高价的民办幼儿园,如今孩子快升小学了,能不能进附近的小学还无法确定。
在孔丹看来,这正是租房的最大弊端:不能给人安稳的生活感受。较为混乱的房屋租赁市场、不稳定的租赁关系,逼迫很多人放弃租房而宁愿背负沉重的房贷。
“租金一年涨几回,一不留神还得被房东轰走,这在发达国家市场都是很少见的。”有过德国租房经历的李晓清说,德国政府还有专门的法规限制房屋租金的上涨幅度。
业内人士提醒,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不少日本年轻人也热衷买房,但经历房价大跌后,不少人都转为租房。
“六成德国人一辈子不买房,欧盟范围内居民自有住房比例也不过60%左右。”孔丹认为,中国人更青睐买房,,除了坚信房子会升值外,更多也是因为有一种图安稳的传统观念。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