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三个信访”建设成为办信工作的新遵循
2063 2018-12-21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群众来信,经常拆阅群众寄给他的信件,并尽可能地回信。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群众来信来访制度,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的一项重要制度。长期以来,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及其党政官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少数部门、个别干部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方式上也不够稳妥、态度上更不够热情,对于群众的来信,包括网上的留言、发帖等,满足于简单地回复或推诿式办理。对此,群众颇有微词或非常反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对信访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务必认真解决。从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群众来信工作并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访工作的重要论述并公开回信给基层干部群众,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政治立场,更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更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不二法门。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群众提出的诉求、反映的问题,不能不理不睬、不闻不问,更不能不假思索、不去调查、信口开河地随便批示,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广泛调查研究,全面科学决策,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合理的解释、完美的解决。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干部,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以及群众诉求问题时,凭感情用事,靠直觉行事,不善于调查研究,不注重综合比较,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往往给工作造成被动,甚至闹出不大不小的笑话出来。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工作原则,善于从个别现象中找出普遍规律、从个例问题中解剖麻雀、举一反三,从而推动面上工作的整体解决和矛盾的集中化解。
要倾注真情实感。群众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群众给我们来信,找我们办事,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践行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指引、评价、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实践反复证明,事事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更是提升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问题,衡量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干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做到高度重视和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故此,我们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在坚持依法办事、依规做事的基础上,必须付出真感情、掏出心窝子,不与群众躲猫猫,不和百姓绕弯子,更不能虚情假意,或故意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对群众态度蛮横、作风粗暴,不仅与群众说不到一起、坐不到一块,更难以真正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要避免简单草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于实。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落实到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尤其在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合理合法诉求上,必须抓细抓实。既不能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也不能大而化之、简单应付、草草了事,满足于说过了、办过了,便打发走人,而不顾办理效果、办件质量。要在不断研究新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登记、研究、转办、结案等必要制度,以制度化促进规范化、实现长效化,使各种问题能够在制度框架内找到解决的依据。同时,对损害群众权益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要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各种社会矛盾、各方面的诉求认真梳理分析,严格区分不同情况,切实做到依法按政策解决和化解。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做到对群众诉求及时反应和处理,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领导干部要亲自过问、亲自办理、亲自落实,借助新媒体、新工具,逐步建立起与群众保持长期联系、动态联络的桥梁和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安定,社会才能稳定。还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争取人心的关键,是我们的施政方针和策略必须求得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当前,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去。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及其党政官员只有通力协作、统筹协调,不折不扣地将群众工作做好,将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好、落实好,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并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赢得民心、温暖人心。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