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
1879 2019-08-04
▲37年前,王庆意老师写的《给教师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登载在光明日报头版,报社配发了评论文章。他的呐喊让全国“夜办公”成为历史。
本文共3617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 编者的话 ●
9月2日下午,江苏常州朝阳中学举办开学典礼,主题曰《跨越60年的牵手》,牵谁的手?殷涛校长说,牵校友的手!当天恰逢首届校友毕业60周年。
60年前,常州朝阳中学1956届毕业生真了不起:有“两弹一星”的功臣,有医学界的大家,还有政界的精英……
60年,一甲子。开学典礼,莘莘学子青春昂扬;校友毕业60周年,古稀老者相见回望; 两个活动,简朴相融,相聚牵手,意义深远。
当天开学典礼,台上3位首届校友代表的讲述引来现场孩子们的阵阵掌声。一位70多岁的老者引起我的注意,他感慨地说,他的初中时光是多少的美好:师生在一起打球,一起聊天,一起散步……
他的笑容如此动人,像个孩子!
活动结束后,殷涛校长透露,这位老者叫王庆意,是朝阳中学的首届校友,也是朝阳中学退休老师,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文革后,他大胆执笔写一封“群众来信”,反映老师“夜办公”,有家不能回的不公待遇。
彼时,政治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文革之阴影阴魂不散,况且当时还有一个政治口号:离家远了,离毛主席路线近了。
此时此刻,王庆意一声呐喊是有极大风险的。王老师的可贵就在这里,这令教育界钦佩。后来,他的“来信”见诸于光明日报头版,全国农村教师“坐夜班”终为历史。他成为教师心中的“英雄”。
王老师在接受我的访谈时,他始终认为,这声呐喊跟60年前老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老师不止一次地对他说,不要做一个平庸的人。
他成为老师后也是这样教育孩子:不做一个平庸的人!
王庆意:我的呐喊,很有底气
王庆意 口述 周永峰 采写
▲古稀之年的王庆意显得十分年轻,他说:这是教师职业给他带来的快乐。
不做平庸者
我叫王庆意,今年 77岁,是常州朝阳中学1956届毕业生,也是这所学校的退休老师。
我读过高中,上过大学,为什么我总强调“1956届”这个身份呢。第一,我觉得初中教育很重要,是打底子的教育,我的个性就在这个时期养成的;第二,我的初中时光很难忘,老师都很厉害,谢宝庭老师教英语,谈震华教地理,李鸿业老师教数学,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毕业于复旦、黄埔军校。
常州朝阳中学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我念书那会儿叫常州真理会计班附属初中班,就在常州第一人民医院东南边,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子,学生129位,老师13位。
谈震华、谢宝庭老师身材高大,他们上完课之后就带着我们打篮球、排球,我们学生身体都很结实,性格也很开朗。
我们的老师不讲死知识,鼓励我们敢于尝新,多多了解社会,观察事物要用心,多作比较,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多元思维。
老师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幸运,当时我们师生关系很融洽,像朋友,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一起打球。这样自由的氛围也成就了学生,我的校友都曾是各个行业的“顶梁柱”,有的是搞导弹研究的,有的是医界的名医,还有的在政界工作,可以说,没有一位同学是平庸的,这与我们的初中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一直记住老师的教诲,不做平庸者。
“臭老九”遇到“夜办公”
高中我读得是常州二中,后来考上了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1963毕业后分配到常州第十一初中教英语(现为“常州钟楼区西林中学”),1969年下放到常州市武进县东岱中小学。
那时教师地位不高,人家都叫我们“臭老九”,我是乡村教师,是农村地区的知识分子,当时上头对我们管得特别紧。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那十年,是中国最苦闷的十年。
1976年文革结束了,上头对我们农村老师管束还是苛刻。在文革之前,我们农村老师一直有 “夜办公”的规定。
“夜办公”不是看着学生学习,当时学生不上晚自习,下午上两堂课就放学回家了,我们还坐在办公室,做什么事呢,备课,开会,主要还是开会,开什么会?思想教育。
老师来自常州各地,“夜办公”就得住校。一周只能回去一天,星期六下午回去,星期天下午回校。
有几个教师在学校附近,宁可让家里房子空着,也得搬到学校去住。
我的家住在常州城里,我爱人下放在武进县九里公社医院,当时孩子只有三四岁,爱人在医院上班,有时上夜班,爱人常常带着孩子上夜班。
我休息日去医院看她们也很辛苦,从学校步行到新闸,当时新闸有个火车小站,从新闸坐到奔牛,下来步行到九里,就在一个常州市,相聚这么艰难,火车,步行;步行,火车,一来一去,一天光景就过去了。
我们农村教师箍在学校里,没有电视看,没澡堂洗澡,夏天很难受啊。
向人民日报写“群众来信”
▲这份报纸珍藏了37年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状况,也不是一个地区的状况,是全国农村教师都这样,城里的教师不坐夜班,农村教师当然有怨气,但就是没人敢开口。
经历过文革的人,胆子都小,农村老师胆子更小。
当时有一个政治口号:离家远了,离毛主席路线近了。这个口号“别”住很多教师意见,生怕上头用这个口号压着你,弄不好还会惹上大麻烦,必定那时还有“反资产阶段自由化”的风波。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综合各种消息,我想老师应该有出头之日了吧。
但还是一直没有动静。
我们学校订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我有空就看报,那年看报就是看政策,吃不准政策不行啊,稍有不慎,你就可能撞在枪口上。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天来,我嘛天天看。我发现,一连几天,报纸内容有松动,还开设了各地群众提意见的版面,就像今天报社的“读者来信”,但就是没有提教师“夜办公”的意见。
1979年元月初,我鼓不住了,我要提意见。
我又想到老师说过的话,不能成为平庸的人。
我摆好纸和笔,决定写一封“群众来信”给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在我县中小学教师中,长期以来,严格推行着一种“坐班制”,规定所有教师都要住校。早晨集体起床、集体早办公,晚上两小时还要集体办公或开会(星期六除外),不准无故缺席。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不可以听新闻广播,不可以看电视节目。有的教师业务工作处理完了,也得坐在办公室里看报,不得回家。以前我们这里还流行过什么:“离家远了,离毛主席革命路线近了”的错误说法,似乎工作地点离家越远越好。有几个教师在学校附近,宁可让家里房子空着,也得搬到学校去住。这种做法,好像为了搞好教学,结果适得其反。许多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每每牵挂着家里的事而分心工作。希望改变这种不顾群众疾苦、脱离实际的做法。教师也应该有个明确合理的上下班制度,应该给我们一些自由支配和处理家务的时间。
江苏省武进县东岱中小学教师 王庆意
不平庸,要呐喊
▲王庆意和夫人都已退休,但一直关注社会时事
信写好了,我长长地叹了口气。
我在想,终于要把这桩事了却了。
我写完这封信,没跟任何人讲,学校、同事、家人都不讲,说实话,还是担心这封信寄出去会引来麻烦。文革过去了,但人的内心还是有阴影,畏首畏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况且全国这么多教师都没提,就你王庆意出这个头。
我把信叠得平平整整,小心翼翼放进信封,贴上邮票。放在口袋里,准备到城里,找一个人少的地方,投到邮筒。
想是这么想的,到了邮筒前就紧张起来了。在邮筒旁转了好久,手在衣兜里抓捂住整个信封,还是没有勇气投进去。
一连三天,信还在口袋里。心不安,更不甘。
1月20左右,那一天中午,我回城里八角井二姐家,路过西赢里,看到一个邮筒,绿油油的,簇新,人也少,我把信摸了出来,投了进去。
我写得都是实事求是,又没有诬告,怕什么。我跟自己打气。
投了之后,反倒轻松了。
3月1号,上午下课回办公室,办公室好像比往常热闹。几个同事朝我喊:王老师,你成了英雄了?
同事们拉着我看光明日报,头版中间,一个标题很醒目《给教师一点支配的时间》。
我的“群众来信”原稿照登。我当时好像要飞了起来。
几天后,我们规定有了变化,一个星期可以回家三个晚上,后来我们常州地区就取消了“夜办公”,华东地区、全国农村学校也逐步取消了这个规定,老师们都拍手称快,我内心很自豪,为全国农村教师作了贡献,光彩!
1983年,我又回到西林中学,1990年回到城里,到朝阳中学教书,又回母校教了七年书后光荣退休了。
“不做平庸的人”
对话江苏常州朝阳中学退休老师王庆意
江南教育网:投到人民日报的“群众来信”,怎么登载到光明日报上了,您确定当时不是因为心情复杂误写了报名?
王庆意:不会,可能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分工吧,光明日报登载科教的群众来信比较多。
江南教育网:那次“投稿”经历,您现在如何评价自己?
王庆意:是“冲动”,更是勇气,我很自豪!
江南教育网:勇气来自哪里?
王庆意:来自老师的教育,特别是我初中老师的教育,他们教导我们不做平庸的人。
江南教育网:您是怎样理解“不做平庸的人”?
王庆意:为自己,更要为他人、社会、国家作贡献,要有担当精神。我的呐喊,很有底气——来自母校的教诲!
江南教育网:您年近八旬了,母校对您的影响是深远的,您如何看待您自己的教育观?
王庆意:作为教师,要跟孩子们做朋友,相信孩子,彼此守望。
我现在老了,但我心不老,最近在做一些教育慈善工作,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们。看到孩子们成长,我就开心,现在每天都舒心,可以说我无愧教育事业!
江南教育网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授权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联系电话:13775626247